消毒剂天天用 这 8 大误区要注意

不管是日常生活,还是在临床诊疗工作中,皮肤消毒是最常见的操作之一。当皮肤受损时,如果消毒处理不当,细菌乘虚而入,将造成局部甚至全身感染。

消毒误区并不少见,你了解多少呢?

一表总结:3种常用皮肤消毒剂

常用皮肤消毒剂有75%酒精、2%碘酒(碘酊)、0.5%碘伏。此3类消毒剂都是中效消毒剂,优点是中效、速效、低毒。

不同部位:碘伏消毒的用法用量

外科手术消毒:0.5%溶液刷洗5分钟。

注射部位消毒:30秒钟以上。

术野皮肤消毒:0.5%溶液均匀涂擦2次。

黏膜创伤或感染:用0.19%~0.025%溶液冲洗或软膏(乳膏、凝胶)涂抹病患部位。

皮肤感染:0.5%溶液局部涂擦或软膏(乳膏、凝胶)涂抹病患部位。

阴道或直肠给药:每晚睡前1次,一次1支软膏(乳膏、凝胶)或1个栓剂,7~10日为一疗程。

8个消毒误区,你了解多少?

误区1:酒精消毒浓度越高越好

正确观点:酒精最佳作用浓度为75%~85%。如果使用高浓度(如95%)酒精,由于脱水过于迅速,使细菌表面蛋白质首先变性凝固,形成了一层坚固的包膜,此时包裹的内层蛋白质仍有活性。

误区2:注射时用碘伏棉签按压针眼

正确观点:碘伏涂擦法常用于肌内注射、皮下注射时的皮肤消毒,待消毒液干后进针,拔针后用干棉签按压。

如果注射减毒活疫苗时用碘伏棉签按压,渗入针孔的碘伏可杀死疫苗从而降低免疫效果。

误区3:碘伏消毒后用酒精脱碘

正确观点:对于留置PICC导管的患者,局部皮肤消毒时,要求先3遍酒精脱脂,后3遍碘伏消毒皮肤。由于碘伏干后会形成一种类似油性的薄膜。

临床上有些医护人员不清楚其中的原理,担心会影响贴膜的固定效果,在碘伏消毒后用酒精脱碘,反可使其作用下降。

误区4:碘酒与红药水同用

正确观点:碘酒不得与红药水同时混擦,以免碘与汞反应生成剧毒的碘化汞,不仅失去了杀菌作用,而且会腐蚀皮肤引起溃烂,甚至在吸收过多后会引起汞中毒。

尤其应注意的是,对碘高度过敏的人可引起严重的发热与全身性皮疹反应,应禁止使用。

误区5:感染伤口直接用聚维酮碘

正确观点:因脓性分泌物和伤口内部的脂肪会与碘起反应,生成化学合成物而使其失效,所以不可直接使用。对于感染伤口,先用聚维碘酮消毒周围皮肤后,再用生理盐水棉球或纱布清创伤口内脓性分泌物,然后用聚维碘酮纱布或棉球在伤口内涂擦数遍再放置引流条,也可直接用聚维碘酮纱布引流。

误区6:所有创面都用碘伏消毒

正确观点:碘剂等消毒剂对组织本身也是有损伤的,有证据证明使用消毒剂本身也会在较短的时间内影响组织生长,因此,除非是感染创面,否则没有必要在创面上残留消毒剂。

对于非感染创面,外科学操作要求消毒剂用于消毒周围皮肤,而对于创面,建议用生理盐水清洁伤口。

误区7:用50%酒精按摩防压疮

正确观点:以为用50%酒精按摩骨突处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实际是加速局部耗氧和组织坏死。

长期受压是导致压力性损伤的关键之一,减少受压是有效防护的重点,正确做法是勤翻身。

误区8:碘伏消毒后直接用银离子敷料

正确观点:银离子与碘结合生成碘化银。需要注意的是,使用含银敷料,一定要将碘剂完全脱掉后(破损处皮肤可以用生理盐水清洗)才能使用。

相关推荐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健客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