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敏,是因为生活太干净

富贵病又称“现代文明病”,是人们进入现代文明社会,生活富裕后因为营养过剩,活动量减少从而产生的非传染性流行病。比如肥胖、肠道癌、高血脂、糖尿病等。这些病在贫穷的社会和贫穷人群中式很少见的,所以叫做“富贵病。那么,除了传统意义上的“富贵病”,还有什么疾病也多发于发达国家吗?

过敏性鼻炎、哮喘等过敏性疾病,在发达国家的患病率要明显远高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尤其是对儿童人群来说。

哮喘也有地区差异

根据国际儿童哮喘和过敏性疾病研究项目(ISAAC)的数据,1996年英国13岁至14岁的儿童哮喘患病率为20.9%,而同时期的印度儿童哮喘患病率仅为1.6%。

中国大陆也有类似的趋势。中国儿童哮喘患病率约为2%,在北京。上海等经济发达地区较高,而青藏高原地区的患病率仅为0.5%左右。

发达国家过敏现象之普遍,以至于美、英剧中的主人公要是没几个过敏的,反倒让人觉得不太真实。比如《生活大爆炸》中的猥琐男Howard,只要一吃花生就会肿出一个性感的“香肠嘴”,就是典型的食物过敏表现。

为什么发达地区过敏性疾病的患病率更高,专家表示:因为他们生活得太干净了!

这可不是“砖家”的信口开河,而是有研究依据的。

过敏性疾病的流行历史

美国、英国先后于1872和1873年报道了因为豚草(一种原产北美,如今遍布世界的野草)花粉引起的季节性上呼吸道粘膜炎症,并命之名为“枯草热”或“花粉症”,这是最早关于花粉诱发过敏性鼻炎的描述。

随后这一情况愈演愈烈。20世纪初,每到夏天就有许多病患为了躲避这些讨厌的花粉,跑到位于欧洲北海东南部的德国赫里格兰岛(theIslandofHeligoland)上去“避难”。有意思的是,这一时期的“枯草热”几乎是富人们的“专有病”,而工人阶级,特别是农民很少有得这个病的。

到了1930年前后,“枯草热”的进一步流行促使了过敏性疾病这一亚专业的建立。最糟糕的时候,人们上街都是用喷嚏来打招呼的。

为了控制“枯草热”,纽约市于1946年发起了一场清除豚草的全民运动,但是罹患过敏性鼻炎的人数仍持续上升。到20世纪50年代,纽约市的人群患病率已达10%左右,“全民除草运动”也最终因为成效有限,于1952年废止。

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过敏性鼻炎在西方国家的患病率稳中有升,基本上维持在15%~20%之间。与此同时,哮喘开始流行,20世纪末期的哮喘在西方国家的人群患病率至少是1960年时的10倍。

什么导致了过敏性疾病的流行?

那么问题来了,到底19世纪中叶之后的西方国家发生了什么,导致了过敏性疾病的流行呢?

我们通过多方查找资料分析得知,问题主要出现在卫生环境变化上::在19世纪中期和晚期,饮用水和卫生是高度重视在北美和欧洲,大量的下水道和污水处理系统的建设等措施,使西方饮用水生产和生活污水彻底分离,大大降低了肠道传染病的发病率。

20世纪初,西方国家的卫生条件进一步改善,主要包括:

畜牧业迁出主要城镇,城市人口罹患人畜共患病的机会大为下降;

实施饮用水氯化消毒;

寄生虫和疟疾得到显著控制等。

这些改变使各种传染性疾病死亡率下降了90%之多,特别是肠道疾病和肺结核。然而,这一时间段正是上文提及的过敏性鼻炎“发展壮大”的时期。

当过敏性鼻炎的流行情况趋于稳定的时候,哮喘便随之而来。

20世纪后期哮喘的流行,主要可能和这一时期广谱抗生素开始大量应用,甲型肝炎感染率进一步下降,疫苗普及等因素相关。同样的,20世纪后期,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开始起飞,部分地区开始着手改善卫生条件的同时,过敏性疾病也开始逐渐在这些地方流行起来。

「卫生假说」

卫生条件改善和过敏性疾病流行的相关性促使研究者们提出了一个有趣的理论——卫生假说(hygienehypothesis):

卫生条件越好,幼年时期接触各种微生物/病原体的机会越少,则长大后出现过敏性疾病的几率相应增高。

证据来源于英国流行病学家斯特拉坎,他观察到,哥哥姐姐多的儿童更不容易过敏,因为家里人口多,小孩反复发生感染的几率也就更高,由此推论出幼年接触微生物是成年过敏性疾病的保护因素。

美国研究人员同样发现,那些半岁以内就送到日托中心去的婴幼儿,虽然发生各种感染的机会增加,但是6岁时的哮喘患病率则相应下降。

实际上每个健康人身上都有超过100万亿个病毒、细菌、真菌等微生物,人体和这些微生物之间的复杂相互作用直接或间接的促进我们更好的适应所生存的环境。

这些微生物是敌人也是朋友。“朋友”,体现在在它们可以调节人体免疫系统,帮助免疫系统发育成熟,并且通过“神经-免疫-内分泌网络”调控人体其他生理机能,以及其他正常的菌群还能够帮助机体抵抗各种致病菌的入侵。“敌人”,说明一旦人体和微生物之间的共生平衡被打破,机体就可能出现各种病症。

卫生条件的改善,客观上降低了人类罹患各种传染性疾病的风险。但干净过度,谈“菌”色变,使用各种抗生素、消毒剂对一切微生物宣战就有点矫枉过正了。

比如剖腹产生下的小孩因为没有经过阴道获取保护性微生物,其肠道菌群的多样性不如顺产的小孩,长大后发生各种食物过敏的风险也相应增加。

再比如,婴幼儿过早过度使用抗菌类药物会破坏正常菌群的生态结构,诱发过敏体质。不仅如此,免疫系统在缺乏抗原刺激之前就已经成熟,免疫系统的抵抗机制被破坏,身体的“对抗”,更有可能导致“自身免疫性疾病,如I型糖尿病等。

当然,相关不等同于因果。“卫生假说”还有许多值得完善的地方,同时也有其他理论被提出用以解释过敏性疾病的流行。

如室温、高湿度对尘螨等室内过敏原、生活方式的改变、户外运动、增加与室内过敏原接触的机会、精神压力、污染、遗传因素等,都很有可能是引起过敏性疾病的原因。

所以说,小时候玩玩泥巴,接触一些小猫小狗,“脏一点”让免疫系统得到足够的锻炼的机会,长大后身体不至于遇到一点异物就大动干戈,这样的人身体会更健康也不一定呢。

相关推荐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健客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