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PV检测“上位”?宫颈癌筛查有新选择

 

当地时间8月21日,美国预防服务工作组更新了宫颈癌筛查指南。
 
人乳头瘤病毒(HPV)是一种常见的性传播病毒。大多数HPV亚型可被人体自行清除,但持续性感染某些高危型HPV会损害宫颈细胞,导致宫颈癌。
 
今年4月,9价HPV疫苗在内地获批上市。该疫苗预防范围较广,可大大降低女性患宫颈癌的风险,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接种HPV疫苗后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它并不能完全覆盖所有高危型HPV。
 
因此,定期进行宫颈癌筛查依然是女性最稳妥的保障。
 
宫颈癌曾是美国女性癌症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自20世纪50年代引入常规筛查后,死亡人数大幅下降。
 
随着更多的检测和治疗方法出现,死亡人数继续下降,2000-2015年因宫颈癌死亡的人数从每10万名2.8人减少到2.3人。
 
宫颈癌筛查一般有两种,宫颈细胞学检查和HPV检测。
 
HPV感染在成年女性中很普遍,大部分感染像是宫颈得了“感冒”,可自行痊愈,不会对人体造成负面影响。
 
但少数高危型HPV会使宫颈细胞发生转化,产生宫颈上皮内瘤变,又名癌前病变,宫颈细胞学检查正是专门监测此类瘤变细胞。
 
宫颈癌筛查的风险和益处随女性年龄增长而改变。
 
据此,指南建议:
 
21-29岁的女性应每3年接受1次宫颈细胞学检查;
 
30-65岁的女性应:每3年接受1次宫颈细胞学检查,或每5年进行1次高风险HPV检测,或每5年进行1次宫颈细胞学和高风险HPV联合检查;
 
21岁以下的女性无需筛查;
 
65岁以上的女性,如果在此前已经进行了充分筛查,且无患宫颈癌高风险,则无需筛查;
 
进行了子宫切除术且没有宫颈癌或癌前病变史的女性无需筛查。
 
该指南首次建议30-65岁女性可进行单项检查,这一改变意味着HPV检测可替代细胞学检查,而不仅仅只是作为一项补充。
 
对于30岁以下的女性,HPV通常会自行清除,因此不建议进行HPV检测。
 
相较于未进行定期筛查的女性,定期筛查可大幅降低宫颈癌患病风险。据统计,大多数宫颈癌患者都是未进行定期筛查或未采取适当治疗的女性。
 
定期筛查无疑是一项非常重要预防性保护,但值得注意的是,频繁进行此类筛查会带来一些潜在风险。

相关推荐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健客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