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是:患者发热,要不要退热?
当体温在37℃以上时,体温每升高1℃,氧消耗会增加13%。此外,体温升高可导致器质性脑部疾病患者的精神状态改变。
尽管必须快速降低由过热引起的核心温度升高,但针对发热的治疗常存在争议。
因此,2017年版《发热待查诊治专家共识》在“体温控制”方面给出了治疗原则:
体温≤39℃:
维持水、电解质的平衡无需处理发热,退热治疗会干扰热型、掩盖体温与脉搏之间的关系等,不但影响诊断与预后的判断,更影响对治疗效果的评估。
体温>39℃:
过高温或高热持续时间过长,应积极使用物理降温及退热药物使核心体温降至39℃以下,同时维持水电解质的平衡,对症治疗予以镇静、抗癫痫。
不推荐在体温调控机制正常时单独使用物理降温,以免增加产热、代谢率和氧耗,仅推荐在退热药物下调体温调定点时联合使用。
体温>40℃或超高热患者(有脑组织损伤/感染性休克风险):
可在应用退热药物的基础上,用冷水或冰水擦拭皮肤或擦拭皮肤后使用风扇、冰毯和冰袋增加水份的蒸发,以达到快速控制核心体温、保护脏器的目的。
《共识》中还强调:
原则上不主张在病因未明的发热患者中使用糖皮质激素,尤其不应作为退热药物使用。
激素的滥用不但改变了原有的热型和临床表现,使诊断更加困难,长期应用还会使潜在的感染性疾病播散或二重感染,延误必要治疗。
再者是:药物退热,该如何选择?
1.退热药首选是啥?
参考Uptodate、WHO推荐用药及相关指南,小结如下:
对成人来说:
阿司匹林或NSAID退热也会减轻头痛、肌痛和关节痛等全身和局部症状,但有可能导致血小板和胃肠道副作用。因此,退热剂通常优选对乙酰氨基酚。
对儿童来说:
退热药仅推荐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且不推荐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联合或交替使用进行儿童退热。
布洛芬与对乙酰氨基酚相比,有效性和作用持久时间均稍微增加。
然而,由于治疗剂量的对乙酰氨基酚有长期安全追踪记录,临床建议优选对乙酰氨基酚。
2.儿童退热,6点注意
体温升高和有过热可能性的儿童都需要治疗。儿童发热治疗的决策应根据具体情况制定。
下面补充儿童退热的6点注意事项:
退热药对热射病儿童无效,还可能会恶化共存的肝损伤或凝血病;
不建议对病前身体状况良好的发热婴儿/儿童体外降温;
有基础疾病者,退热药选择需考虑基础疾病的影响,如肝衰竭的儿童应避免使用对乙酰氨基酚;
无基础疾病(或基础疾病不影响退热药选择)者,建议口服对乙酰氨基酚。除退热外还需抗炎效果时,可用口服布洛芬替代对乙酰氨基酚;
不建议联合或交替使用对乙酰氨基酚与布洛芬。如儿童服用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3~4小时后体温仍较高,仍感不适,则可将对乙酰氨基酚更换为布洛芬,反之亦然;
通常没必要长时间使用退热药。发热持续超过4或5日、病程中发热的最高点显著上升或出现新症状,应考虑其他诊断或细菌二重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