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何时好转,何时恶化?

  以为会好转,结果恶化的乙肝
  在慢性肝炎治疗领域,经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发生:
  情况一:患者被查出肝炎,但因为“不痛不痒”,身体无明显症状或者肝功能显示正常,于是就认为自己没什么大问题,也不积极采取科学有效的治疗,结果一段时间后,病毒在体内复制繁衍,导致肝纤维、肝硬化的发生;
  情况二:患者被检查出肝炎,但以为只要转氨酶不高就没事,于是就一直只吃保肝降酶药,不进行抗病毒治疗,结果导致病毒得不到控制,照旧在体内损害肝脏细胞;
  情况三:患者被检查出肝炎,开始也接受抗病毒治疗,但一段时间后,因为病情稳定,以及经济负担过重,就开始自行停药,结果停药一段时间后,病情开始反复,甚至使得之前病灶加重,出现肝肿瘤等恶性结果。
  以上三种情况,患者一开始都认为自己病情无大碍,在好转,结果最后都“殊途同归”的导致了肝硬化甚至肝肿瘤等无法挽回的后果发生。
  临床上发生的种种肝炎恶变的病例,深刻反映了慢性乙肝患者对疾病认知的缺乏,也代表医护人员正确引导的重要性。
  乙肝并不是转氨酶降下来就代表好转,也并不是肝功能正常就没事,不重视病情、不规范治疗的话,会导致肝硬化等无法挽回的后果。
  
  那么,
  什么时候乙肝代表“好转”了,
  出现什么情况又会“恶化”呢?
 
  乙肝什么时候是“好转”?
  “丙肝完全可治愈,乙肝也是可以治疗和控制的,但需长期规范抗病毒治疗。”北京友谊医院肝病中心主任贾继东教授曾表示。
  这其中所说的乙肝“好转”,有三个不同层次的标准,从易到难,依次如下:
  第一个标准:
  肝功恢复正常,算临床“好转”。这时病情静止,无不适症状,是最低层次的“好转”,达到这一阶段通常仍需巩固治疗一段时间,避免病情反复。
  第二个标准:
  当病毒消失时,算中等程度的“好转”。这时没有传染性,病情稳定,肝功持续正常。大多数患者规范诊疗后可做到。
  第三个标准:
  当表面抗原消失,即“两对半”里的第一项变成阴性时,是治疗的终极目标,达到这一目标就基本达到了“和正常人一样”。
  医学科学进步至今,无论想达到哪一个标准,患者与专业医生之间进行密切配合都是最关键的事情。
 
  乙肝什么时候恶化?
  那么,乙肝真的会恶化致命吗?
  答案是:会。
  当病毒反复活动,肝脏组织反复发生炎症、坏死时,肝脏在自我修复过程中会不断纤维化,最后逐渐形成肝硬化、肝肿瘤,就成了恶化致命主因。
  还有些因素也可诱发“致命”,比如:酗酒、过度疲劳、长期使用损肝药物、不配合医生认真执行治疗计划等。
 
  具体恶化高危人群包括有:
  ①有乙肝或肝癌家族史,通过母婴传播感染的乙肝患者;
  ②乙肝表面抗原阳性10年以上,未接受系统治疗者;
  ③病毒载量波动,接受过抗病毒治疗,但病情进展者;
  ④乙肝后肝硬化病史大于5年以上者;
  ⑤肝脏影像学提示结节性改变1年以上,AEP升高大于200ng/ml者

相关推荐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健客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