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狗咬了,到底该怎么办?

疫苗事件引发了人们对狂犬病的高度关注,那么被狗咬了之后到底该怎么办呢?
 
首先,我们要弄明白什么是狂犬病。
 
什么是狂犬病?
 
狂犬病是由狂犬病毒引起的损伤中枢神经系统的急性传染病,是人畜共患的疾病,多见于犬、狼、猫等动物。
 
人类狂犬病病例绝大多数是由携带狂犬病病毒的动物咬伤或抓伤而引发,人传人病例极少。潜伏期通常为1至3个月,短则不到一周,一年以上极罕见。潜伏期长短与年龄、伤口部位、伤口深浅、入侵病毒的数量及毒力等因素有关。
 
狂犬病最初症状是发热,伤口部位常有疼痛或原因不明的颤痛、刺痛或灼痛感。之后可能出现两种情况:
 
较为常见的是狂躁性狂犬病,患者的症状包括机能亢进、躁动、恐水等,有时还怕风。数日后患者因心肺衰竭而死亡。
 
另外一种早瘫性狂犬病约占人类狂犬病死亡病例总数的30%。与狂躁性狂犬病相比,其病程不那么剧烈,且通常较长。从咬伤或抓伤部位开始,肌肉逐渐麻痹,然后患者渐渐陷入昏迷,最后死亡。早瘫性狂犬病往往会有误诊,造成狂犬病的漏报现象。
 
目前尚无检测手段可在出现临床症状前诊断人是否感染狂犬病,而且若不出现恐水、怕风等特异性的狂犬病体征,可能难以做出临床诊断。
 
狂犬病离我们有多远?
 
目前,全球约有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存在狂犬病,其中约一半国家已基本消灭狂犬病。
 
然而,在中国,狂犬病仍是困扰公众的一个公共卫生威胁。
 
今年6月,国家卫健委发布的《2017年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7年,全国甲乙类传染病共报告发病306.4万例,死亡19642人。
 
报告发病数居前5位的病种依次为病毒性肝炎、肺结核、梅毒、淋病、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占甲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总数的92.8%;报告死亡数居前五位的病种依次为艾滋病、肺结核、病毒性肝炎、狂犬病、人感染H7N9禽流感,占甲乙类传染病报告死亡总数的98.8%。
 
其中,狂犬病发病数为516例,死亡数为502人,报告死亡数仅次于病毒性肝炎。
 
资料显示,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人间狂犬病先后出现了3次流行高峰。第一次高峰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年报告死亡数曾逾1900人。
 
第二次高峰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1981年全国狂犬病报告死亡7037人,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报告死亡数最高的年份。整个80年代,我国狂犬病疫情在高位波动,年报告死亡数均在4000人以上,年均报告死亡数达5537人。
 
第三次高峰出现在21世纪初期, 狂犬病疫情在连续8年快速下降后,重新出现快速增长趋势,至2007年达到高峰,当年全国报告死亡数达3300人。
 
在第三次疫情高峰前后,我国采取了一系列遏制狂犬病的措施,包括落实人间狂犬病防控措施、建立狂犬病多部门防控机制、 强化犬只管理和动物狂犬病防治,以及加强人用狂犬病疫苗和被动免疫制剂质量监管等,取得了较为显著的防治效果。自2008年起,我国狂犬病疫情出现持续回落,至2014 年报告发病数已降至1000例以下,较2007年的峰值下降了72%。
 
历史上我国所有省份均报告过人间狂犬病病例。近年狂犬病疫情主要分布在人口稠密的华南、西南、华东地区,但其他省份也时有疫情报告。
 
我国每个月均有狂犬病病例报告,夏秋季高发, 发病高峰一般出现8月。2005-2011年监测数据分析显示,不同地区的季节性特征存在差异,纬度越高季节性越明显,病例发病的时间相对集中。
 
病例呈现“三多”的特征:农村地区病例较多,农民一般占病例总数的65%以上;男性病例数约为女性的2倍;15岁以下儿童和50岁以上人群发病较多,1996-2008 年近25%的病例为15岁以下儿童。 
 
病例主要由犬伤所致,约占 90%左右;其次为猫,占5%左右,其他致伤动物包括马、松鼠、猪、蝙蝠、猴和獾等,但较为少见,仅占不到5%。约50%伤人动物为家养,其中绝大多数家养动物未接种动物狂犬病疫苗,流浪动物约占伤 人动物总数的25%。
 
狂犬病能否医治?
 
人类狂犬病是一种致死率极高的急性传染病,一旦发病几乎100%死亡,全世界仅有数例存活报告。
 
美国曾分别于2004年和2011年报告成功治愈狂犬病病例。在这两起案例中,医生均使用了一种名为密尔沃基疗法诱导昏迷治疗,先通过药物使患者处于诱导昏迷状态,再刺激机体免疫反应使其自行清除狂犬病病毒。因成功案例太少,这种实验性疗法仍有诸多疑点,许多专家认为需通过进一步研究确定其有效性。
 
虽然狂犬病治疗尚未取得突破,但这种传染病是可防可控的。文献数据显示,如果被动物咬、抓伤后进行正确处置和免疫,狂犬病的成功预防率可达100%。
 
我国《狂犬病暴露预防处置工作规范》指出,人被犬、猫等狂犬病宿主动物咬、抓伤后,凡不能确定伤人动物为健康动物的,应立即进行受伤部位的彻底清洗和消毒处理,并立即赶到当地的狂犬病暴露后预防处置门诊,由医生确定暴露分级,结合既往免疫情况进行伤口处理和免疫接种。该规范还指出,首次暴露后的狂犬病疫苗接种应当越早越好。
 
世卫组织认为,可以通过接种疫苗预防狂犬病。为犬类接种疫苗是预防人类狂犬病最具成本效益的方法。为犬类接种疫苗不但可以消除狂犬病的致死率,还能减少被狗咬伤病人的接触后预防需求。
 
德国如何防治狂犬病?
 
德国最近一次报告的狂犬病例是在2007年,一名在摩洛哥被流浪狗咬的男子患狂犬病去世。
 
可以说,在防治狂犬病方面,德国做的非常成功,这既要归功于德国对人类狂犬病的防治到位,也要归功于德国对养猫狗等家宠采取的免疫措施,有效地减少了狂犬病对人的传播。
 
据德国权威机构罗伯特·科赫研究所免疫学研究员阿迪内·玛姬丝介绍,在德国,陆栖哺乳动物狂犬病已经灭绝,但狂犬病毒仍可能出现在蝙蝠身上。
 
如果被蝙蝠咬到,那么根据伤口暴露级别,如果是二级(如没有流血的擦伤、完整无损的皮肤被舔过),那么将需要按照标准疗程接受狂犬疫苗。
 
如果伤口是三级(如有血迹、流血的咬伤),那么除接受狂犬疫苗外,还要接受所谓"被动免疫"(使用狂犬病免疫球蛋白)。值得注意的是,只要有血,都属于三级。
 
玛姬丝说,如果在被咬后立刻采取专业措施,包括按照标准接受疫苗等,并且被咬的人有健康的免疫系统,那么,他免于患上狂犬病的几率接近100%。
 
玛姬丝强调,这里有三个要素:立刻治疗、正确治疗(包括对伤口级别的断定)以及健康的免疫系统。

相关推荐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健客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