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月经是女性身体健康的晴雨表。
虽然,一生当中有400多次的月经来潮,伴随女性走过大约40个春夏秋冬。
但是你有多了解这位“大姨妈”呢?
哪种情况是正常的,哪种情况是需要重视的?现在一次性告诉你,关于月经的五大健康信号。
月经周期:长vs短
正常情况下,月经周期在21~35天内,月经来潮持续2~8天。
女性刚来潮的时候,生长发育期间激素原因可能导致月经周期过长或过短,但随着年龄增长,卵巢发育成熟,月经周期会越来越趋向稳定。
如果,偶尔月经周期短一点:
可能别人一个月来一次,自己是两个月来三次;只要月经规律,周期短一些也不是问题。
如果,偶尔月经推迟或提前:
月经受情绪、心理、身体等原因影响,偶有月经推迟或提前2~7天,均属于正常,不必紧张。
除非,月经周期变化无常,没有规律,则需要注意。
原因很多,包括激素分泌水平、子宫疾病、卵巢疾病、甲亢以及身体营养状态等,具体应及时找医生做检查。
月经量:多vs少
通常,一次月经量在20~60ml,平均是35ml。
月经量过少:出血少于5ml算是过少。
一张普通款日用卫生巾完全浸透就是10~15ml,相当于整个月经周期总共的出血量不能湿透半片卫生巾。
导致月经量过少的原因,可能有三个。
营养不良:女生过度减肥导致身体营养状态很差,可导致月经减少甚至闭经。
内分泌疾病:例如多囊卵巢综合征、卵巢功能减退、甲亢以及甲减等。
子宫内膜受损:人流手术、子宫内膜炎等均可导致子宫内膜损伤、宫腔粘连,月经减少。
月经量过多:出血多于80ml算是过多。
参考一下,换上新的卫生巾不够一小时就满溢的情况,也就是每一次月经不仅本人大出血,而且钱包也“大出血”。
月经量过多,可能有贫血的风险。
若是出现头晕乏力、脸色苍白、困倦等症状,应及时休息。必要时,找医生进行检查和治疗。
警惕月经量过多背后的原因,可能是妇科疾病作祟。
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子宫肌瘤、子宫内膜异位、子宫内膜癌等疾病,都可能因此月经期大量出血,如确诊疾病,则应尽早治疗。
月经颜色:发黑vs鲜红
正常的经血是什么样的颜色?
经血主要来源于破裂脱落的子宫内膜,混合了动脉血(鲜艳一些)和静脉血(暗红一些),其中动脉血占比75%左右。
因此,通常经血看起来是红色当中微微发暗的。
月经形态:血块vs水状
血液本来就如水状,在体内流动;只不过不流动的时候,会慢慢凝固。
经血在体内没有及时流出时,也会慢慢凝固,形成血块;然后等到稍微活动一下的时候,整个血块就流出体外了。
这种情况多数是因为久坐不动、久躺不动引起,只要多点起身活动就好了。
只有少数情况,是由子宫内膜异位引起的。
可能是先天引起,也可能是后天引起。子宫过度前倾前屈或后倾后屈,都容易引起血块。
月经:痛vs不痛
90%的痛经是原发性痛经,主要与前列腺素有关。
前列腺素含量升高,子宫平滑肌过度收缩、血管痉挛,痛经发作。
原发性痛经除了痛之外,没其他太大的影响;最好多加休息,实在痛到忍不住时可考虑布洛芬等止痛药或短效避孕药,缓解痛感。
若痛经是由于器质性病变引起,则属于继发性痛经。
可能由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症等妇科疾病引起,应该尽快去妇科检查并治疗。
“我左看右看上看下看,原来每个女孩都不简单。”
即便被月经这个麻烦鬼缠身,也依然要做一个优雅精致的小仙女。
的确,每个女孩都超级不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