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一下“萎缩”的那些事!

随着社会发展,人们对自身健康状况越来越关注,胃镜检查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接受,“萎缩性胃炎”这个疾病逐渐走入人们视线。查阅一些道听途说的网络信息后,有些人不禁紧张了,是快要生胃癌了吗?

那么什么是“萎缩”呢?它会变癌吗?有药可以医治吗?

医学上定义的“萎缩”是指胃黏膜固有腺体的减少,包括肠化、假幽门腺化身及被纤维组织替代或炎性细胞减少。这个定义看是拗口难懂,其实可以简单理解为本该在胃里干活的细胞罢工了,被不学无术的细胞顶替了。

萎缩性胃炎同胃癌的关系错综复杂,随着医学的不断探索发现,对于他们之间关系的认识也在转变。80年代医学界认为萎缩性胃炎就是胃癌的癌前病变,当时刮起了一阵胃大部切除的“杭儿风”,很多人包括部分消化科医生仅仅为了“萎缩”,就切除了自己3/4的胃,极大地影响生活质量。目前我国关于胃炎的指南认为萎缩性胃炎伴有肠化或异型增生者发生胃癌的危险性增加,这个增加的危险性是指经过“长期的”演变,“少数的”患者可发展为胃癌,一般认为萎缩性胃炎每年的癌变率为0.5%-1%,即大约5%-10%的萎缩性胃炎患者在10年中有可能得胃癌。

为了减少胃癌的发生,又方便患者,并符合医药经济学的要求,我国指南建议不伴有肠化和异性增生的萎缩性胃炎患者可每1-2年行胃镜和病例随访一次;活检中有中-重度萎缩或伴有肠化的萎缩性胃炎患者每1年左右随访一次;伴有轻度异型增生并剔除取于癌旁或明显局部病灶者,根据内镜检查和临床情况缩短至每6个月左右随访一次;重度异型增生患者需要立刻复查胃镜和病例,必要时行手术治疗或内镜下局部治疗。

萎缩性胃炎的治疗目的是缓解症状和改善胃粘膜炎症,治疗应尽可能针对病因,遵循个体化原则。

幽门螺旋杆菌(H.pylori,HP)是慢性活动性胃炎的主要病因,而且在胃癌发生发展中有较为重要的作用,因此对它的治疗尤其受到重视。根除HP可防止胃粘膜萎缩和肠化的进一步发展,但是否能够逆转“萎缩”尚有争议。欧洲指南和京都共识建议对所有HP阳性患者均因行杀菌治疗。但我国由于人群HP感染率普遍较高,“公筷”意识不强,抗生素滥用导致细菌耐药性较高等因素,杀灭后复发、再感染机会也较高。因此,友情提醒尽量用“公筷”,减少外出饮食。

此外,针对对于不同病因和症状的病人可选用中和胆汁反流、抑制胃酸分泌、保护胃黏膜、促进胃肠道动力、改善生活饮食习惯、调节紧张焦虑情绪等措施来缓解萎缩的进展。

总之,虽然萎缩性胃炎同胃癌的关系密切,但发展时间较为漫长,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手段来改善症状,延缓疾病的发展,及时发现“不良”细胞并采取相应措施。

谈萎缩,莫色变!

相关推荐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健客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