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时生活里,不乏会有让人感觉到恶心的事情,比如...
·在路上踩到了脏东西
·下水道堵了出现难闻的味道
·饭菜里看到了头发丝
·打开抽屉看到了一只小强
又或是——
·在电视里看到贝爷生吃了一条虫子
不管是什么样的情况,你或多或少都经历过类似恶心的场景。
引用春晚上的一个段子:“恶心妈妈给恶心开门——恶心到家了。”
就是这样让人不爽的感觉,最近被研究者发现是对我们有利的,具体是怎么一回事呢?
上周发表在《英国皇家学会哲学学报》的一项研究表明,人类很早就形成了一套厌恶系统。
会因为6种东西触发:昆虫和恶心的动物、混乱、不卫生、畸形、病变、变质食物。
这些东西都会触发我们的厌恶系统,提醒我们远离有害的病原体。
这意味着,厌恶机制是保护我们不被细菌和有害的病毒感染,并自动保持距离。
如此看来厌恶就是我们的守护者了,就算这种情绪让人不太愉快(也许是很不愉快),但它能帮我们避免一些疾病的感染。
这可不是一个巧合哦,研究者为了更好地证明厌恶和疾病感染之间的关系,专门招募志愿者做了一个调查。
调查的方式是这样的:他们在网上找到了2500名志愿者(男女比为1:2),给他们看生活中常见的让人恶心的简短描述。
注意,是文字描述,并不是图片。(可能怕图片把人看吐了...)
志愿者阅读这些文字,然后对这些情况的厌恶感打分。
结果发现:人们都认为伤口感染后流出的脓液是最让人恶心的事,排在其后的是卫生习惯不良出现的异味。
这都表明厌恶是人身体中自发的,帮人避免细菌和传染病的风险。
对于这种厌恶机制的形成,有两种不同的解释:
一是认为这是作为“人”基因中的一部分,与生俱来的,先天的。
另一种是认为这是心理文化和后天形成的。
研究者表示,要理解人类厌恶的反应机制,要从生物进化和文化发展两个方面着手才行。
如今,研究人的厌恶机制已经不单单是从神经生物学的基础来看待了,还要通过心理学和社会现象来看。
你可能疑问,厌恶机制除了让我们远离传染源之外,还对于我们还有什么帮助呢?
其实我们可以通过厌恶机制来改变行为。
比如在我们接触了公共用品、或使用了工具之后,应该使用肥皂洗手。
这对于在感染疾病的高发期非常有用,应该是各个时期都非常有用。
可见,厌恶机制对我们个人的卫生和公共卫生都十分有益和必要。
尽管讨厌恶心的东西,但是还是感谢恶心机制让我们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