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3日,国家卫健委举行例行新闻发布会,邀请有关专家介绍青少年精神卫生知识。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和共青团中央国际联络部发布的《中国青年发展报告》显示,我国17岁以下儿童青少年中,约3000万人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困扰。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预测,到2020年以前,全球儿童心理障碍还会增长50%,将成为致病、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
心理健康是儿童青少年全面素质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现代化的进步,成人世界的各种关系过早地影响到儿童青少年。儿童青少年对周围环境的适应、对人际关系的选择、学习等方面压力都成百倍的大于过去。
“儿童心理疾病并不是说到成人以后就会痊愈,如果不及时干预,到成人世界里还会存在。”北京回龙观医院医院临床心理科主任刘华清说,“所以,重视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全社会都来呼吁和干预是非常重要的。”
刘华清表示,青少年心理状态的不稳定、认知结构的不完备性、生理成熟与心理发展的不同步性、对社会和家庭叛逆及依赖的冲突、成就感与挫折感的交替等,使他们的焦虑情绪较重。同时,由于儿童青少年自我意识脆弱,生活阅历较浅,抗挫折能力较低,因而更易产生心理行为问题。儿童青少年面临的主要心理行为问题有:情绪问题、行为问题、应对方式问题和主观幸福感缺失等,严重者还会产生心理疾病。
刘华清指出,影响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因素,不仅仅有个人因素,还有家庭、学校、社会等多个层面的因素,要预防和减少儿童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发生,必须采取家庭、学校和社会相结合的综合措施。
家庭方面,家长要主动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和家庭关系,对孩子有适度的期望,用发展的视角来审视孩子和引导孩子。
学校方面要积极引导儿童青少年保持健康、积极的心理状态。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学校各项教育活动之中,润物无声。要组织并引导孩子参加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活动,促进其全面发展。通过各种活动,加强中小学生思想、感情上的交流与沟通,努力营造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认真做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通过个别咨询、团体咨询、电话咨询、网络咨询、班级丰富多彩的团体活动、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行为训练等多种形式,为中小学生提供及时、有效、高质量的心理健康教育与服务。如果发现存在严重的心理问题,要及早转介到专业医院进行治疗和诊断。
社会层面要利用并规范大众传播媒介,积极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减少社会上不良风气波及到学校,避免影响儿童青少年心理成长。积极利用各种传媒丰富儿童青少年的生活,增长知识,提高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