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SC)是一种以特发性肝内外胆管炎症和纤维化导致多灶性胆管狭窄为特征、慢性胆汁淤积病变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自身免疫性肝病。
病例1
男,65岁,长期有皮肤瘙痒,腹泻病史近5年,在当地内科、消化科和皮肤科等长期治疗,诊断溃疡性结肠炎和老年性皮肤瘙痒症。
中西药长期治疗未果,近日出现肝功能损伤,总胆红素为5倍ULN(正常值上限),ALT、AST为5-10倍ULN,ALP、GGT也分别2-3倍ULN,排除病毒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炎等,临床考虑药物性肝炎可能。
但影像学提示肝硬化,肝组织学进一步检查。
病理解读:
汇管区见中隔胆管淋巴细胞浸润,空泡样变,胆管周围炎症细胞浸润,呈“洋葱皮”样纤维化,纠正诊断为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SC)。
病例2
女,69岁,3年前出现肝功能异常,尤其以ALP和GGT升高为主,B超提示肝硬化,查自身免疫性抗体,尤其AMA、GP210和SP100等均阴性,临床考虑AMA阴性的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予熊去氧胆酸长期治疗,肝功能好转,近一月出现腹水,肝功能恶化住院治疗。
再次检查各种抗体仍阴性,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agneticResonanceCholangiopancreatography,MRCP)提示肝脏2、3级胆管节段性狭窄,纠正诊断为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SC)。
PSC是一种以胆道胆管为病变的慢性特发性肝病,先是肝内外胆管的炎症、破坏、再纤维性,最后闭塞性过程,诊断是基于血清酶的异常,尤其胆酶在胆汁淤积情况下典型升高,典型的胆管造影表现包括胆管不规则、多发局部狭窄和扩张、胆道弥漫性狭窄伴正常扩张段形成串珠样改变。这种疾病往往是渐进的,导致纤维化、肝硬化和终末期肝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