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热的概念
机体在致热源作用下,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而引起调节性体温升高,当体温上升超过正常值的0.5℃或一昼夜体温波动在1℃以上时称为发热。
体温正常值
口腔温度是36.5℃~37.5℃。
腋下温度是36.0℃~37.0℃。
肛门温度是37.0℃~38.0℃。
二、发热的分期
1、体温上升期:其特点为产热大于散热。临床表现畏寒、皮肤苍白、干燥无汗、疲惫无力、寒战等。
2、高热持续期:其特点为产热和散热在较高水平,且趋于平衡,患者表现为皮肤潮红而灼热、呼吸和脉搏快、头疼头晕、食欲减退、全身不适、软弱无力等。
3、退热期:其特点为散热增加而产热趋于正常。临床表现:患者大量出汗,皮肤温度降低,此期易出现血压下降、脉搏细速、四肢厥冷等虚脱或休克的现象。
三、降温指导
1、物理降温法
(1)用冷湿毛巾或冰冷湿毛巾敷于额部,同时用温水湿毛巾(或酒精加一半水)揉擦颈部。
(2)四肢自上而下擦至腋、腹股沟处,并反复揉擦直至皮肤发红,动作不宜过重。
(3)高热、寒战或刚服过退热药患者不可冷敷或擦浴半小时后测量体温。
2、药物降温法
(1)根据热程度可采用口服或肌注解热镇痛药,常用的有乙酰水杨酸、安痛定。
(2)惊厥或谵妄可应用冬眠疗法,按病情可采用(氯丙嗪50mg、异丙嗪50mg、杜冷丁100mg,5%葡萄糖注射液250ml)。
(3)若因高热引起脑水肿,在积极治疗原发病同时,可用20%甘露醇200ml加地塞米松5-10mg快速静滴,有利于降低体温和减轻脑水肿。
3、其他措施
(1)卧床休息。
(2)若出现大汗淋漓,则多饮糖盐水。
(3)更换内衣,以防着凉。
(4)高热惊厥或谵妄者也可酌情应用镇静剂如安定、苯巴比妥口服或注射。
(5)如有面色苍白、皮肤湿冷和呼吸急促等症状,是虚脱表现,应及时告知护士和主治医师,以便及时处理。
(6)疾病诊断明确,物理降温效果不明显的,可在医师指导下,服用退热药。
(7)若出现大汗淋漓,则多饮糖盐水。
(8)更换内衣,以防着凉。
(9)如有面色苍白、皮肤湿冷和呼吸急促等症状,是虚脱表现,应及时告知护士和主治医师,以便及时处理。
四、饮食建议
(1)发热期间选用高营养、高蛋白质、富含维生素和无机盐以及口味清淡,易消化的流质饮食。如豆浆、藕粉、果泥和菜汤等。
(2)体温下降病情好转,可改为半流质,如面条、粥,配以高蛋白、高热量菜肴,如豆制品、鱼类、蛋黄等以及各种新鲜蔬菜。
(3)恢复期改为普通饮食,食欲好可给鸡肉、鸭肉、牛肉、鱼肉、猪肉、蛋、牛奶和豆类等。
(4)供给充足液体,有利于体内的毒素稀释和排出。
(5)补充由于体温增高丧失的水分,可饮开水、鲜果汁菜汁、米汤、绿豆汤等3000ml以上。
(6)忌用浓茶、咖啡、酒精饮料。
(7)忌用具有刺激性调味品(芥末、辣椒、胡椒)等。
(8)限制油腻的食物。
(9)宜采用少食多餐制。
(10)流质饮食每日进食6~7次。
(11)半流质饮食每日进食5~6次。
(12)补充营养物质,减轻胃肠负担,利于疾病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