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血压是指清晨醒后1小时内、服药前、早餐前的家庭血压测量结果或动态血压记录起床后2小时或清晨起床6点~10点间的血压。此时段如果家庭血压测量平均值≥135/85mmHg和(或)诊室测量血压平均值≥140/90mmHg,则可诊断为清晨高血压。清晨是猝死、心肌梗死和卒中等疾病的高发时段,清晨血压升高是促发心脑血管事件的重要因素。目前提倡使用每日一次用药即可控制24小时血压的长效降压药物控制清晨血压,对其检测和评估可使用家庭血压监测、24小时动态血压以及诊室血压测量。管理清晨血压是降低心脑血管事件发病的重要手段。应通过对清晨血压有效的评估和治疗,从而可提高整体血压管理水平,最终有效预防心脑血管事件发生。
一、清晨危机与清晨血压
由于清晨人们由睡眠到清醒,由迷走神经兴奋转为交感神经兴奋占主导,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力增加,心搏血量增加,血管张力增加,均可导致血压上升。而高血压患者由于血管重构,舒缩功能减退,同时血管对于收缩血管物质反应亢进,凡此种种均造成高血压患者发生晨起血压过度增高现象,称谓血压晨峰现象。
晨峰血压之所以被提出来成为高血压治疗的热点,是因为随着大量医学证据的不断揭晓,人们发现心脏性猝死、心肌梗死、不稳定型心绞痛和出血性及缺血性脑卒中多发生在清晨和上午时段,约40%心肌梗死和29%心脏性猝死发生在清晨,此时段脑卒中发生率是其他时段的3~4倍。而血压晨峰增高是造成心脑血管疾病发生存在时辰规律的主要原因之一。
2010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定义起床后2h内的收缩压平均值减去夜间睡眠时的收缩压最低值(包括最低值在内1h的平均值),如≥35mmHg为晨峰血压增高。
二、清晨血压监测
2014年中国高血压联盟联合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分会共同形成《清晨血压临床管理中国专家指导建议》,建议中将“清晨高血压”定义为:
清晨醒后一小时内、服药前、早餐前的家庭血压测量;或动态血压/门诊血压记录的起床后两小时或早晨6至10点之间的血压大于等于135/85mmHg。
国际国内多部高血压指南均提到全面评估血压需同时关注门诊血压、动态血压及家测血压,而家测血压是患者实际生活中的真实血压记录,客观真实的家测血压记录可以在医患之间建立良好的互动,提高患者的诊治依从性,同时真实的家测血压数据还可以为药物治疗及调整提供客观依据。
关于家庭自测血压监测的注意事项:
早上血压测量应在起床后1小时内进行,
应在服用降压药物之前进行,
应尽可能在早饭前测量血压,
应尽可能取坐位,且测压前应排空膀胱;
晚上的血压测量应尽可能排除那些可能导致血压升高的因素,测量晚饭后、洗浴后、服药后的“就寝前血压”,
应尽可能取坐位并应排空膀胱。
三、清晨高血压管理关注点
需要指出的是,通过家庭自测血压而判断的清晨高血压,其夜间血压却可能存在两种完全相反的情况。
一种情况是患者血压节律为非杓型,即夜间血压没有较白昼血压适当降低15%左右,有时甚至较白昼血压还高,清晨高血压是夜间高血压的延续。糖尿病患者、心力衰竭、脑卒中后、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者及老年人常常存在这种情况。
而另一种情况却是患者夜间存在较低的血压情况,其夜间血压较白昼血压降低超过15%,而晨起血压骤然升高。这种情况多存在于动脉硬化而弹性功能下降者、压力感受器敏感性降低者、及直立性高血压和老年高血压患者。
由此可见,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者、高血压合并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及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者的患者均是应重点关注清晨高血压的高危人群。
四、清晨血压管理临床实践
在临床工作中有许多医生均是通过与患者互动,并根据患者的清晨家庭自测血压参数调整治疗方案,管理清晨高血压。
总之,清晨高血压存在着其发生的病理生理基础,同时清晨高血压是清晨时段心脑血管事件高发的重要原因。
通过家庭血压监测可自然观察清晨血压情况,及药物对清晨高血压的控制情况,使用真正长效控制24小时血压的降压药物,或根据患者的血压节律特点选择晚间服用长效平稳降压药可有效控制清晨高血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