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汗是中医的一个病证名,是以入睡后汗出异常,醒后汗泄即止为特征的一种病证。“盗”有偷盗的意思,古代医家用盗贼每天在夜里鬼祟活动,来形容该病证具有每当人们入睡、或刚一闭眼而将入睡之时,汗液像盗贼一样偷偷的泄出来。
根据盗汗的临床表现,可分为轻型、中型和重型三种:
轻型盗汗:在入睡已深,或在清晨5时许或在醒觉前1~2小时时汗液易出,汗出量较少,仅在醒后觉得全身或身体某些部位稍有汗湿,醒后则无汗液再度泄出。
中型盗汗:入睡后不久汗液即可泄出,甚则可使睡衣湿透,醒后汗即止,擦拭身上的汗液后,再入睡即不再出汗。常有烘热感,觉醒后有时出现口干咽燥的感觉。
重型盗汗:入睡后不久或刚闭上眼即将入睡时,即有汗夜大量泄出,汗出后即可惊醒,醒后汗液即可霎时收敛。再入睡可再次汗出。出汗量大,汗液常带有淡咸味,或汗出同时混有汗臭。汗出甚者可使被褥浸湿,一夜非数次替换睡装则无法安睡。常伴有明显的烘热感,口干舌燥,喜欢喝凉水。平时可伴有低热或潮热,五心烦热,颧红,头晕,消瘦,疲乏不堪,尿色深,尿量少,大便干燥等症状。
轻型与中型盗汗,对身体损伤不会太大,但重型盗汗的人,时间久了严重威胁着患者的健康与生命安全,需进一步明确病因,及时治疗。
盗汗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之分:
1、生理性盗汗:
入睡前活动过多,机体内的各脏器功能代谢活跃,可使机体产热增加,在睡眠时,皮肤血管扩张,汗腺分泌增多、大汗淋漓,以利于散热。
2、病理性盗汗:
如甲亢、肥胖、糖尿病、结核病、肿瘤等,可以引起盗汗。此外,高血压病、更年期综合征、系统性红斑狼疮、心内膜炎等疾病以及术后体虚、精神紧张、心理压力等因素都可能引起盗汗。但大部分盗汗是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引起的,其发病机制主要是交感神经异常兴奋所致。
中医认为“汗为心液”,盗汗多有阴血虚之说,临证常以心血不足证和阴虚火旺证多见,亦每见兼夹错杂,仍需辨证论治。
单纯出现的盗汗,一般预后良好,经过治疗大多可在短期内好转。若伴见于其他疾病过程中出现盗汗,则随原发病的发展转归决定其预后。
若盗汗长期不止,应积极去医院诊治。
在治疗的同时,自我养护要做到以下几点:
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应加强必要的体育锻炼,养成有规律的生活习惯,注意劳逸结合。
在饮食方面,要总结出与自己病证有利或有弊的饮食宜忌规律,进行最适合自己食疗调养。如属阴虚、血热及阴虚火旺的病人,应禁食辛辣动火食物,切勿饮酒,并多食一些育阴清热的新鲜蔬菜等。
注意调节居住环境的温度与湿度,如阴虚血热者的居住环境就应稍偏凉一些等。
被褥、铺板、睡衣等,应经常拆洗或凉晒,以保持干燥,并应经常洗澡,以减少汗液对皮肤的刺激。
重症盗汗且长期卧床的老年人,应特别注意加强护理,避免发生褥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