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柔韧性训练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

下肢柔韧性是指下肢单个或多个大小关节的活动范围、关节活动幅度以及周围肌肉、韧带和软组织的伸展能力。下肢柔韧性的好坏除了受关节生理结构限制因素外,还有看肌肉、韧带的弹性及伸展性,以及神经对关节骨骼的调节能力。人的身体素质心肺功能、活动能力主要与下肢运动能力有关,而下肢运动能力主要是通过下肢运动素质的五个方面:力量、速度、耐力、柔韧和灵敏体现。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由于多种生理、病理因素影响,下肢柔韧性水平降低,导致病人活动能力范围下降,肌肉痉挛、韧带损伤、跌倒等风险事件增加,尤其表现为睡眠质量下降,严重影响病人生活的质量。解放军总医院的曾鹏对此问题进行了研究,并于2016年血液净化论坛进行了相关议题的演讲。现对其研究总结如下:

研究方法:

入选168例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随机分2组,运动组和普通组。入组标准为:血液透析时间3个月以上、年龄18岁~65岁、意识清楚、四肢健全、心功能正常;排除标准:血管通路为股静脉导管患者、骨关节病、骨质疏松等疾病。运动组进行个体化下肢柔韧性训练,采用坐位体前屈法,每次5分钟,每日3-4次,训练期间监测心率变化,心率大于130次/分立即停止当次训练。普通组进行常规治疗。观察两组病人在运动前、运动3个月后入睡潜伏期、夜间醒来次数、晨起疲乏感、睡眠质量指数等指标的变化情况。

研究结果:

在运动干预前,两组病人在PSQI总分和各因子的得分无统计学差异(P1>0.05),经过3个月的运动干预后,运动组PSQI总分和各因子的得分有明显降低(P2<0.05),对照组PSQI总分和各因子的得分则无统计学差异(P3>0.05),干预后两组间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运动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4<0.01)。两组病人运动干预前入睡潜伏时间、夜间觉醒次数、晨起疲乏感的指标无统计学差异(P1>0.05),经过3个月的运动干预后,运动组的入睡潜伏时间明显缩短,夜间觉醒次数减少,晨起疲乏感减轻(P2<0.05),睡眠质量指数明显降低,对照组3项指标无统计学差异(P3>0.05),干预后两组间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运动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4<0.01)。

研究结论:

下肢柔韧性运动模式能有效改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睡眠质量。

相关推荐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健客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