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的何旭教授回顾性分析组合式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CVVH)-胆红素吸附治疗急性肝衰竭患者对胆红素的清除特性,并于2016年血液净化论坛进行了相关议题的演讲。现对其研究总结如下:
研究方法:
2010年1月1日至2015年2月1日入住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的急性肝衰竭83例患者,共接受223次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CVVH)-胆红素吸附治疗,血流量200~250ml/min,经血浆成分分离器(EC-40)分离富含白蛋白的血浆,分离速度为90ml/min,血浆成分经CVVH血滤器(AV600)滤过,超滤率66ml/min,浓缩血浆成分再经BRS-350吸附柱吸附后回输体内。同时应用前稀释方式在EC40W前输入置换液(4L/h)。治疗时间均为8小时。检测治疗前、3小时、8小时血生化、血常规。
研究结果:
83例患者治疗前总胆红素(TBL)、直接胆红素(DBL)、间接胆红素(IDBL)分别为280.4±122.0、215.7±92.4、65.5±41.6umol/L。单次治疗三者下降率分别为(43.67±16.21)、(42.59±15.81)、(46.16±21.5)%。单次治疗前后δ胆红素无明显变化,分别为46.2(26.8-51.7)、45.0(23.4-54.8)umol/L(P=0.44)。单次治疗TBL下降率与胆红素/白蛋白摩尔浓度比无关,而与δ胆红素/直接胆红素比值呈负相关(r=﹣0.61,P<0.001)。单次治疗前后总蛋白、白蛋白、球蛋白、血小板变化没有统计学差异。83例患者中21例治疗≥3次,前3次治疗TBL下降率分别为(50.1±11.0)、(51.3±8.0)、(49.9±10.9)%。DBL下降率分别为(46.5±17.1)%、(48.5±14.3)%、(48.8±8.3);IDBL下降率分别为(50.7±21.2)%、(50.0±18.3)、(54.2±17.5)%,各次治疗间下降率比较没有统计学差异。
研究结论:
与文献报道国际通用的人工肝支持治疗方法相比,组合式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CVVH)-胆红素吸附治疗具有较高的胆红素清除率,且连续多次治疗胆红素清除效能无衰减现象,对直接及间接胆红素清除无差别,但对δ胆红素无法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