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血液透析?
血液透析,简称血透。
人的肾脏不能工作以后,血液中的毒素就排不出去。那么,就需要将人体内积累的“脏的”血液,转运到血透机器上,通过机器“洗干净了”后,再重新回输到人体内。
这跟咱们平时说的普通抽血可不一样,并不是把血抽出来再打回去这么简单,咱们想想,全身的血液几乎都要洗一遍。
因此,事先就得有一条特殊“通道”,让血液一边流畅地走到机器里去,一边再流畅地运输回来,这一条连接人体与机器的特殊通道,就是我们今天要说的主题---血管通路。
保护血管通路,得提前准备
血管通路有很多种选择,而世界公认的最好的选择是“自体血管动静脉瘘”。就是通过一个小手术,把人体的一根动脉和静脉缝合在一起,做成一个瘘当连接通道,满足透析需求。
相比于其他血管通道,动静脉瘘好用、方便、并发症少、使用时间长,衣服遮盖后也不影响美观。
动静脉内瘘形成后
▽
但并非每一个人都可以建立动静脉瘘,建立动静脉瘘基本前提是:肾友自身具备良好的动脉和静脉血管,尤其是双上肢的血管条件要好,因为绝大多数内瘘都建立在上肢。
而血管资源是有限的,除了天生因素以外,后天的保护也尤为重要。
目前透析技术不断进步,透析质量不断提升,血透10年、20年不在少数。而每次血液透析都会用到血管通路,因此,保护好要造瘘的血管,是透析前必备功课。
如何保护造瘘血管呢?
保护血管的主要内容是防止血管损伤,因为血管损伤可能导致血管狭窄和血栓形成,增加未来建立动静脉内瘘失败的可能性。
因此,主要做到以下几条:
1)尽可能避免双上肢血管穿刺,如抽血、输液、留置套管针;尤其是腕关节以上的血管。
可肾友们一般几个月就要做一次检查,检查一次就要抽一次血,怎么办呢?
如必须抽血或输液的情况,可以选用手背静脉或下肢静脉,尽可能选用这些肢体远端的血管。避免在同一血管部位反复穿刺,尤其是重要的血管(如头静脉、肘正中静脉)。
2)使用静脉套管针时,尽可能缩短留置时间。
4)尽量避免长期使用中心静脉导管(PICC),以免中心静脉狭窄影响或丧失建立上肢动静脉内瘘的机会。严格掌握PICC管适应证,尽量避开造瘘端肢体。
中心静脉,可作为紧急透析的血管通道
▽
除此之外,要多说几句的是,建立好动静脉内瘘后往往需要一段“成熟”时间,大多在1-4个月,也就是说并不是做完造瘘以后,这个瘘立即就能用,需要等待一段时间。所以,推荐在预期需要血透的6个月前,提前建立内瘘(以防首次建立瘘管失败,预留二次的手术时间)。
但“预判”确实很难,如果病情紧急,必须使用中心静脉导管这种紧急通道作为动静脉内瘘成熟期过渡时,选择在拟建瘘肢体对侧置管或股静脉置管,尽量避免锁骨下静脉置管。
心脏起搏器导丝也有案例可引起中心静脉血管狭窄,需尽量避开预备造瘘侧的肢体。
总之,咱们肾友需要记住一点:提前跟医务人员沟通,自己需要透析造瘘,要保护好造瘘的血管。
医务人员避免在准备造瘘的肢体静脉穿刺和插管操作。
什么时候开始保护血管呢?
一般推荐进入慢性肾脏病4期(CKD4期,即肾小球滤过率低于30ml/min/1.73m2)的患者就要开始血管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