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肾脏病真的可防、可控、可治吗?
慢性肾脏病已成为继心脑血管病、肿瘤、糖尿病之后又一个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成为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世界肾脏日的目的在于面向全社会公众宣传肾脏病的科普知识,提高全社会对肾脏的了解,从而早期发现、早期预防慢性肾脏病,减少慢性肾脏病的发病率,减少其造成的危害。
这一点欧美部分发达国家已经走在了前列并且成效卓著。这些国家经过近十年坚持不懈的努力,最近几年国民新发的尿毒症病人已经开始减少。
通过宣传让广大人民群众充分认识到:慢性肾脏病虽然是一种常见、危害和经济花费非常大的疾病,但也是一种可以预防和治疗的疾病。
尤其是在疾病的早期,只要我们对慢性肾脏病有充分的认识和足够的警惕,是完全可以仅需要很小的医疗花费就能遏制病情发展的。也就是说只要注意慢性肾脏病的早期预防,我们就能有效地减少它对身体的损害。
所以说有效慢性肾脏病防治的关键是早期诊断、早期预防和早期治疗。即使是得了肾病,只要正确对待疾病,严格地改变不良生活习惯,科学用药,规律监测,部分肾病可以临床治愈。即便是很多肾病不能达到临床治愈,也可以通过上述科学防治(不是乱治,更不是乱用药)使病情长期稳定,而不发展到尿毒症阶段。
怕就怕在早期不知道得了肾病,发现时已经进展到尿毒症阶段了,需要透析时才发现患病是非常被动的。这也是我们不遗余力地宣传世界肾脏日的初衷——防胜于治!
然而在我国居民综合素质尤其是科学素养还很落后的今天,要做到这些,谈何容易!
面对慢性肾脏病,我们该何去何从?
持续不断地进行科普教育,让公众,至少让慢性肾脏病的高危人群达到“知”、“信”、“行”的境界。
首先要做到"知":要让大众深切地认识到慢性肾脏病发生的隐蔽性,有哪些高危因素;慢性肾脏病如何发展的,有哪些促进疾病加重的因素;了解慢性肾脏病的巨大危害。同时也让大众意识到慢性肾脏病是可防、可控、可治的。
其次是要做到“信”:把知道的慢性肾脏病的防治观念作为一种健康保健的信念,从内心真正相信慢性肾脏病虽然危害很大,但是是可以治疗的。
最后是做到“行”:把健康保健知识和防病治病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工作中,运用到防治慢性肾脏病进展中,切实身体力行地去落实执行各项科学的保肾措施。不违背自然规律和科学去滥用药物。
从而实现知行合一。其实不仅仅对于病人要做到知信行,我们医务工作者更要做好表率。
唤起全社会、全体民众对慢性肾脏病的重视,提高慢性肾脏病的知晓率和治疗率,减轻慢性肾脏病带来的危害,无论对公众还是对医务人员都是一项长期、艰苦的工作。
在我国,因为普通公众对肾脏的了解极其有限,关于肾脏病防治的正规科普书也极度匮乏,面向公众的肾脏科普讲座和宣传更是严重不足。广大社区基层医生除了配备不足之外,还普遍缺乏肾脏病的防治知识。此外,由于社会经济方面的原因,我国大多数普通百姓还不能定期进行肾脏检查。
因为肾脏有强大的代偿能力,即使肾功能损失一半以上,病人依然可以没有明显症状。加上大家对慢性肾脏病防治知识极度缺乏,往往到医院首次就诊时病情就已经发展到了晚期。
肾病危害大:
慢性肾脏病除了发病隐匿、不易察觉之外,病人的心血管疾病发生率也要比正常人群高数十倍。慢性肾脏病如果不注意早期防治,就会进行性加重,最终发展成为尿毒症。
肾病年轻化:
随着不良生活方式的流行,慢性肾脏病年轻化趋势日益明显。国内的临床资料显示,慢性肾脏病发病已出现明显的年轻化趋势,不少尿毒症病人发病时年龄不到30岁。
早期识别肾病很关键:
现在有些成年病人所得的慢性肾脏病在病人他的儿童时候就已发发病了。所以说慢性肾脏病的年轻化趋势,一个主要原因是因为发现的太晚了。
另外,还有很多原因能引起的慢性肾脏病同时合并其他器官病变,如感染上乙肝或者罹患心脏病等都可能能对肾脏造成损害,因此正确识别肾脏病的早期症状非常重要!
肾病有哪些早期表现:
蛋白尿、尿中泡沫多、易疲劳、乏力、水肿、高血压等等。每年进行科学的尿检和肾功能检查有助于早期发现肾脏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