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后高血糖病理机制及管理策略
2型糖尿病(T2DM)患者如表现为早相胰岛素分泌障碍,其后果为负荷后的显著高血糖。中国T2DM患者具有餐后血糖升高的显著特点。上海地区糖尿病调查研究[1]显示,在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的患者中,伴有餐后血糖升高的患者的比例高达88%。其中,单纯空腹血糖升高的比例为12%,而单纯餐后血糖升高的比例高达49%。值得注意的是,即使在健康人群中,中国人群在摄食等量的碳水化合物后的血糖反应也显著高于欧洲人群:近期的一项研究显示,摄入等量的米饭(5种大米)后,中国健康人群餐后2h的血糖增幅均显著高于欧洲健康人群。这些研究都提示对中国T2DM患者来说,应关注餐后高血糖的管理,选择治疗方案时从其病理生理机制及特点入手,重视早相胰岛素分泌,恢复和保护β细胞功能。
一、餐后血糖与糖尿病的发生发展
1.餐后血糖与早相胰岛素分泌:
早相胰岛素分泌受损贯穿T2DM发生的全程,对餐后血糖升高的影响不容忽视。在糖耐量受损和糖尿病前期患者中,对葡萄糖刺激的第一时相胰岛素分泌几乎全部缺失,尽管第二时相胰岛素分泌代偿性延缓或升高。无论来自动物或T2DM患者的研究,均已证实第一时相胰岛素分泌对维持餐后正常血糖的关键性作用[2]。早相胰岛素分泌历时短暂,但在调节血糖水平中作用重大。生理状况下,早相胰岛素使肝脏葡萄糖的产生减少且输出受到抑制,并使胰高血糖素分泌下降,从而保证进餐后血糖不会过度升高,并且使血糖升高持续的时间较短[3]。
研究显示初诊T2DM患者β细胞功能已下降50%,并且随着病程进展逐渐出现β细胞功能衰竭[4]。对于T2DM患者,应在早期控制血糖,减少高糖毒性,可能延缓β细胞衰竭。研究结果表明,抑制早相胰岛素分泌,肝脏葡萄糖输出明显增加[5]。Bruce等[6]将8例T2DM受试者分为4组,分别为对照组、早相胰岛素注射组(进食后0~30min)、延迟胰岛素注射(进食后30~60min)、持续胰岛素注射(进食后0~180min)。结果显示只有早相胰岛素注射能够有效降低餐后血糖,同样印证了早相胰岛素分泌对抑制餐后肝糖输出起着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