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油、炒菜的油烟、烤鸭、熏鱼、油墨里都可能含有这种致癌物。
——苯并芘。
苯并芘:世界卫生组织确认的一级致癌物(已经明确对人体有致癌作用)。
动物实验证实:长期吸入或者食用含苯并芘较高的食物,易诱发肺癌、肝癌、胃肠道癌症等。
苯并芘虽然是一级致癌物,但并不是直接致癌物。它进入人体后最终转化成的BPDE,才是最终致癌物。
BPDE能与细胞内的遗传物质(DNA)结合,造成DNA突变,引起细胞恶性生殖(即癌变),即使摄入极微量的苯并芘也可能对人体产生影响。
我国对苯并芘的限量标准为:空气质量0.1ug/立方米以下,饮用水0.1ug/L以下,肉制品5ug/kg以下,植物油10ug/kg以下。
也有研究称:一个人如果40年内摄入苯并芘超过80000ug,就有可能致癌。也就是说每天最好少于10ug。当然,对于这种危险的东西,肯定是让它离我们越远越好。那么前提是,我们必须知道哪些东西里可能含有它。
这些常见的东西里可能含有苯并芘。
植物油
例如:不合格的棉籽油、茶油
查阅相关报道,抽查中检查出苯并芘超标的主要是棉籽油、茶油、椰子油、菜籽油等需要高温加工的植物油。
油脂加温至200摄氏度就有可能产生致癌物,超过300摄氏度必然会产生苯并芘之类的多环芳烃类致癌物。
无论是搾香油还是搾菜籽油,都需要把油籽加热炒香,炒制的过程中如果出现温度不均匀,局部过热,就容易出现致癌物。
此外,粮食、油籽在收获之后,如果放在马路边晾晒,有可能沾染沥青里的苯并芘等致癌物。
解决办法:买正规、大牌的食用油,原料、生产工艺相对更有保障;
换着吃不同类型的食用油,就算不慎买到了苯并芘超标的油,摄入量也有限。(Ps:换着吃不同类型的油也更符合人的营养需求。)
熏烤食品
例如:挂炉烤鸭、熏鱼
研究发现,食品在熏制的过程中,苯并芘的含量有明显的增加。以熏鱼为例:熏前苯并芘的含量普遍在1-2.7ug/kg,而在熏制后达到5.9-23.2ug/kg。
熏烤食品中的油烟主要有4个来源:
a、熏烤使用的木炭中含有少量的苯并芘,在高温下可能随着烟雾侵入食物中;
b、烤制时,滴在火上的油滴发生焦化反应,形成的苯并芘附着在食物表面,这是熏制食物中苯并芘最重要的来源。
c、肉类中的脂肪不完全燃烧会产生苯并芘;比如熏鱼,制作过程中其脂肪燃烧不完全,加上烟雾的污染,成品中苯并芘含量可高达60μg/kg以上;
d、食物碳化时,脂肪高温裂解产生的自由基发生热聚合生成苯并芘。如烧焦的咖啡豆、熏红肠等都含有不同程度的苯并芘。经检测,烤焦的鱼皮苯并芘可高达53·6-70μg/kg。
解决办法:少吃熏烤食品,非得吃时烤焦的部分不要吃。
油炸食品
例如:油条、炸糕、炸薯条等。
油炸食品中苯并芘,主要也是由于油脂的高温、烧焦引起的。反复煎炸食品的植物油、煎炸时油温越高,产生的苯并芘就会越多。
解决办法:少吃油炸食品。
炒菜时的油烟
炒菜前一般都要把食用油烧开,而食用油加热到一定温度会产生油烟。据测定,食油加热到270摄氏度时,产生的油烟中就开始含有苯并芘等芳烃类致癌物。
解决方法:及时排油烟(例如装抽油烟机);炒菜时控制油的温度;炒完一道菜后,及时刷锅,去除黑色锅垢。
香烟烟雾
经检测,燃烧一支香烟形成的烟雾中,含有的苯并芘为0.32ug。看似不高,但如果是处在狭小的封闭环境中,仍然有超过安全标准的可能。
解决方法:戒烟,远离烟雾缠绕的环境。
油墨
油墨中的炭黑含有多种致癌的多环芳烃,尤其苯并芘的含量最高。
解决方法:防止食品包装纸上的油墨碰到食物;不用报纸包裹食物;
烧香产生的烟雾
英国科学杂志《新科学家》曾经引述过台湾国立成功大学一项有关烧香致癌的研究。大学研究队伍分析当地一家庙宇内的空气样本,发现庙宇内的烟雾含有较高浓度的苯并芘,相等于吸烟时喷出的烟雾。
解决方法:不要经常待在烧香的地方。
汽车尾气
汽车尾气中发现有32种多环芳烃,其中就包括致癌物苯并芘。
解决方法:尽量少呆在车辆密集的地方,在车辆多的地方可以带上口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