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肾病是由于免疫炎症反应引起的,因为炎症所处的部位、轻重程度不同,所以诞生了许多肾病的病理类型。当然,这些病理类型的治疗,难易程度不尽相同。
今天我们就来谈一谈,各种病类型的尿蛋白,治到什么程度,才算过关。
老规矩,从轻到重说。24小时尿蛋白定量大致分为5层:
完全正常
第1层
微小病变肾病
膜性一期肾病
轻度系膜增生肾病
紫癜性肾炎
这部分肾病,有的是因为病理类型预后较好,有的是还没发展到严重的程度,是完全有可能将尿蛋白定量降到0.15g以下、完全正常的。
0.5g以内
第2层
中度系膜增生肾病
从肾病的远期评估来看,0.5g很少会引起肾功能受损,此病如果强求降到0.15g,有时候会得不偿失。
1g以内
第3层
重度系膜增生肾病
IgA肾病
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
从第3层开始,病理类型就不太好治疗了,能将蛋白定量在1g以下,基本已达到目标。
3.5g以内
第4层
膜性肾病
膜增生性肾病
从第4层开始,我们的关注点就不止是蛋白尿了,其它的并发症也是重点。膜性肾病,最容易并发血栓。而膜增生性肾病,是所有肾综类型中,并发症最多、预后最差的一种。
蛋白……不重要了
第5层
糖尿病肾病
狼疮性肾病
对于西医来说,糖尿病肾病的治疗难点在于:无药可治,只能控糖降压。雷公藤对糖肾会起到一点作用,但至今不知何故。狼疮性肾病如果在活跃期,凶猛势头很吓人。对于这两种病,治疗是以原发病为主,避免进入尿毒症或是造成多器官衰竭,蛋白倒在其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