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进补,冬令打虎”。秋天空气干燥、昼夜温差加大,身体也更脆弱,稍不留神感冒、咳嗽、消化道疾病就找上门。
此时适当进补,保证你一个秋冬免疫力倍儿棒,患病几率大大降低。
进补前弄清楚两件事
中医所指的“进补”,不是“滥补”,不提倡无病进补、不分虚实的补。进补前这些事你必须要知道:
1
“贴秋膘”不等于秋补
古时人们在经历过高温湿热、食欲不振的夏天后,多在立秋之时“以肉贴膘”,为秋收农忙打下身体基础。
但现代人早已过了温饱不足、农耕体力消耗大的时代,饮食上往往营养足、口味精,主食、肉蛋及油脂的摄入量早已超出日常需求,少运动、少劳作,体力消耗小也日益普遍。
如果再贴秋膘,轻则导致胃肠道功能紊乱,出现腹胀、腹泻,重则诱发心脑血管疾病的急性发作。
2
秋季“补阴”才是重点
《黄帝内经》中早有“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说法。
秋天最大的特点是“燥”,正确食补可减轻口唇干裂、喉鼻干痒、咳嗽、无食欲、大便干结等身体不适。
推荐秋季“四大名补”
中医上讲:“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可见秋天是一个需要补身体的季节。当然,补身体不是说乱补一通,一定要有合理性的进补。
有这样四种食物被称作“四大名补”,我们在秋天可以吃这些食物来补一下身体。
莲藕
民间谚语云:荷莲一身宝,秋藕最补人。莲藕微甜而脆,可生食也可做菜,而且药用价值相当高。
养生特长
莲藕富含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粗纤维等营养元素。
生吃鲜藕:能清热解烦,解渴止呕。如将鲜藕压榨取汁,效果更佳。
煮熟的藕:性温,味甘,能健脾开胃、益血补心,是深秋滋阴养血佳品。但脾胃虚寒的人不宜多吃。
推荐食谱
凉拌莲藕
莲藕去皮,洗净,切成薄片。青红椒切小粒,姜切末,备用。碗内加少许白醋,浸泡藕片,洗去淀粉,防止氧化。
锅内加水烧开,放少许盐和食用油,放入藕片焯水约1分钟,捞出过凉。加适量调味料拌匀即可。
莲子
深秋季节,脾胃不好的人容易出现腹胀、腹泻、食欲不振等毛病。
养生特长
《本草纲目》中讲:“莲之味甘,气温而性涩,禀清芳之气,得稼穑之味,乃脾之果也”。通过这个我们就可以知道,秋天吃莲子有健脾补肾,止泻固精等功效。
吃莲子还有助于缓解失眠等症状,如果是隐患咳嗽等肺部疾病的人,吃莲子可以补肾,从而增强免疫力,起到润肺、养肺的效果。
莲子有红白莲子之分,颜色不一样,决定了两者功效不同。白莲子口感香糯,健脾效果更好;红莲子口感较硬,补肾、补血效果较好。
另外,莲子还可润滑呼吸道,滋阴润肺,平时可以同粳米煮粥食用。
推荐食谱
银耳红枣莲子汤
备好莲子、枸杞、冰糖、大枣、银耳食材。将银耳提前洗净泡发,莲子洗净后去掉里面的绿心。
砂锅种加入适量的清水,放入银耳、枸杞、大红枣、冰糖,大火烧开,转小火并把莲子加进锅里,大概35分钟即可。
除了银耳莲子羹等制作方式,莲子芯泡水喝可清热解毒,固肾的话,也可以用莲子泡酒喝,效果较为显著。
板栗
栗子,素有“干果之王”的美誉,有养胃健脾、补肾强筋的功效。
养生特长
自古以来栗子就被视为珍贵,素有“干果之王”的美誉。现在走在路边,经常能看到糖炒栗子的身影,经常会忍不住买一大包,回去纷纷解决,就是剥皮的时候有点费劲。
作为秋冬季受欢迎的零食,栗子中含有蛋白质、糖类、多种维生素等丰富的营养成分。
中医上认为,栗子性味甘温,具有补肾强筋、养胃健脾的作用。
深秋寒冷的早晨,来一碗板栗粥,是深秋进补不错的选择。
推荐食谱
私房板栗烧鸡
鸡肉切块后凉水下锅,开水煮熟后捞出控干备用。锅中放入适量油,下入焯过水的鸡肉煸炒至表面微微发黄即可,盛出备用。
用姜片、花椒、八角油爆锅,煸炒出香味后下入鸡肉、板栗,加水大火烧开,小火焖20分钟后放入大蒜,调味翻炒,大火收汁即可。
栗子的制作方式有多种,比较常见的有,糖炒栗子,水煮栗子,当然,栗子是可以生吃的,生吃的话,补肾效果极佳。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栗子虽好,不要贪吃,每天不要超过10颗,不然我们补身体的效果就会适得其反了。
黄芪
黄芪是中药的常见药材,主要用于提高呼吸系统免疫能力,还可以用于治疗因免疫力低下导致的虚汗病症。
养生特长
深秋季节天气骤然转冷,感冒高发。用少量黄芪泡水喝,可以预防感冒的发生。
另外,黄芪有生炙之分,如果容易感冒,可用生黄芪益气固表、利水消肿、脱毒生肌;如果素体偏虚,脾虚腹泻,可以用炙黄芪补气养血。
推荐食谱
黄芪红枣茶
红枣用温水泡发洗净后,去核;黄芪和红枣用清水浸泡20~30分钟。锅中烧开水,放入红枣和黄芪,大火煮滚滚转小火20分钟即可。饮用量每天1-2次。
最后,专家提醒:
一般人不用刻意进补,药补不如食补,好好吃饭,加强锻炼,就能增强体质。
如果确实虚弱需要进补,应咨询正规医院的医生,辨证论治,循序渐进。
进补要掌握好度,如果出现流鼻血、口舌生疮、大便秘结等问题,有可能是补得不对或补过了,要立即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