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内障啥时候需要动刀?

  老年性白内障和老视(老花眼)都是常见的眼科疾病,就像头发变白一样,是自然的衰老过程。那么,得了白内障是用药还是手术?上海新视界眼科医院副院长、白内障科主任孙勇主任医师、教授,讲讲白内障治疗的“个体化”。

  1.手术时机的个体化

  白内障病人什么时候需要手术?-术前视力是很重要的衡量指标,但并不一定是手术的唯一标准

  一般情况下,当你感到工作和生活中视觉质量下降,矫正视力在0.5以下,医院检查发现晶状体混浊到一定程度,确诊白内障,即可考虑手术。但是,视力不佳不是手术的唯一标准。视觉质量,除了医院视力表视力,还包括正常的色觉,对比敏感度和像差。有些白内障患者呈现有良好的视力表“视力”,有的人视力在0.6-0.8,甚至1.0。但是,由于晶体混浊的部位和均匀程度不同,患者平西的感觉是不一样的,有些人也会感到视物模糊,夜间光线不足或太阳光下时行走更困难,这也是老人摔跤的一个常见原因之一。因此,患者不能仅仅因为视力表“视力”还不错就放弃白内障手术,应综合考虑晶状体混浊的类型和部位等因素,相反有些患者视力较低,但并未影响平时的工作和生活,可以定期随访,暂缓手术。

  2.手术方式的个体化

  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是白内障手术中普遍采用的手术方式,但对复杂的白内障,还可以选择较为传统的手术方法,或在超声乳化手术的同时联合其它手术方式的介入,会更安全,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白内障手术发展主要经历了白内障囊内摘出术,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到现在普遍采用的超声乳化晶体摘除术。白内障超声乳化技术是显微手术的重大成果,已成为世界公认的、先进而成熟的手术方式。手术时,在眼角膜或巩膜的小切口处伸入超乳探头将浑浊的晶状体和皮质击碎为乳糜状后,借助抽吸灌注系统将乳糜状物吸出,同时保持前房充盈,然后植入人工晶体,让患者重见光明。

  3.选择人工晶体的个体化

  如今,不少患者非常关心人工晶体对生活带来的帮助和便利,纷要求医生安装“好”的人工晶体。其实,人工晶体有很多种类,设计各有特点,不能简单的以好坏来区分。

  治疗白内障,从过去由看不见到看得见,到现在手术后的视力恢复到“最好”。这个“最好”并不是仅仅指手术后能看多远,而且还包括一个适合的屈光状态。比如:中老年人,生活工作中往往对看近的需求比能看多远更多。年轻人、驾驶员等,则需要良好的远视力。同时如果患者户外活动多,以远距离视觉为主的,可以选择以远为主的人工晶体,以保证活动的方便性,如果患者原来就是近视,平时以电脑文案为主的,也可以选择保留适当近视度数的人工晶体。如果患者从事特殊的精细工作,对近距离精细视力要求高,医生将根据需要做些调整。可见,术后用眼的方便性和舒适性在日常生活工作中显得更重要,这就要求医生要根据患眼的情况和用眼需求来设计手术,也即“个体化定制”。同样一个手术,合理选择人工晶体,设计术后的屈光状态,会给患者带来更佳的视觉体验。

相关推荐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健客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