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们要清楚钙在人体内是怎么吸收的。
钙是这样被人吸收的:钙经胃肠吸收,进入血液,形成血钙(即血液中钙的含量),再通过骨代谢,把血钙进行钙盐沉积,形成骨骼。不是说钙吃得越多,形成的骨骼就越多。血液中钙的含量必须保持在一定水平,过多或过少都不行。过量补钙,血液中血钙含量过高,可导致高钙血症,并会引起并发症,如肾结石、血管钙化等。
对于中老年人来说,骨质疏松症是最常见的,它所带来的严重后果有疼痛,并容易引发骨质疏松性骨折,从而致残甚至致死。正因为老人们对骨质疏松心存恐惧,再加上广告上对补钙作用的夸大宣传,使许多老年人开始盲目补钙。老年人补钙过量,不但无益反而有害,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在认识上存在着误区。
误区一
补钙能治好骨质疏松
许多老年人错误地以为,人老了,骨头脆了,所以要吃钙片,来防治骨质疏松,其实不是这么回事。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全身性的代谢性骨骼疾病,是人体衰老的表现。女性在绝经以后5~10年,男性在65~70岁一般都会出现骨质疏松。
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一般在30~35岁左右达到一生中所获得的最高骨量,称为峰值骨量。此后,就开始骨丢失,特别是绝经后的女性,在绝经后1~10年,骨量丢失速率明显加快,男性不存在快速骨丢失期。由此可见,要想老来骨头硬朗,就得在35岁之前打好基础。底子厚了,到老年才剩得多。所以,老年人大量补钙并不能逆转骨量减少的趋势,也不可能治愈骨质疏松。
误区二
单纯吃钙片能补钙
单纯的钙,它没有载体的作用下是不能够进入人体吸收的,这个载体相当于小推车,这个钙相当于原料,如果是没有这个小推车的话钙就是钙,它不能够运输到体内被我们所吸收。那么这个小推车就是维生素D3。
如果肌体缺乏维生素D只是补充钙,那么它的吸收利用效果不是特别好。在补充钙的同时不要忽视补充维生素D。
补钙和维生素D确实有助于预防骨质疏松,但希望仅用补钙的方式来治疗骨质疏松都是不科学的。骨质疏松症是需要治疗的疾病。如果老年人被诊断为骨质疏松了,必须要听从医生的指导,还要使用治疗骨质疏松的药物。对于骨质疏松症患者来说,每天补充的纯钙量要达到1000毫克,这个补钙量包括饮食中的钙和额外补充的钙剂。
误区三
钙补得越多越好
许多老人误认为,钙补得越多,吸收得也越多,形成的骨骼就越多,其实不是这样。通常,年龄在60岁以上的老年人,每天需要摄入800毫克的钙,过量补钙人体并不能完全吸收,转变成骨骼,反而会引起并发症,危害老人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