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胃不舒服,检查却找不到原因——功能性胃病。在就诊前的半年内,至少有3个月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上腹部餐后不适、胃痛、早饱、上腹部烧灼感等等,到医院做相关检查,如胃镜、B超等等,却未发现能解释上述症状的结构上的问题,这种功能性疾病就叫做“功能性胃病”。
很多人都认为胃病是由饮食不规律引起的,其实,这只是其中一种原因,导致胃病的因素还有很多种,而情绪也是影响胃病的一种。在实际生活中,人们都有过这样的体验:情绪低落、精神萎靡不振时,就没有食欲;当情绪高涨、心情愉快时,则食欲倍增。
事实上,胃肠功能的改变的确可以称作人体情绪变化的“晴雨表”,而许多胃病的发病也是与人的心理、情绪息息相关的。胃怎么会是人体情绪变化的“晴雨表”?肠胃神经细胞对“情绪刺激”格外敏感。专门支配内脏器官活动的神经叫做自主神经,由最高级中枢——大脑控制。也就是说,肠胃的最高领导是大脑中枢,“情绪”是中枢神经的反应,必然会通过对自主神经的影响,而影响到肠胃等内脏器官。
研究发现,人的胃在每一天,甚至每一分钟,胃的机能都受到情绪的影响并且影响十分明显,气愤、恐惧、激动、焦虑等情绪可使胃的分泌量增加,酸度增高;而抑郁、悲伤、失望等情绪,则使胃液分泌量减少,酸度下降,胃的运动减慢。无论酸度升高还是下降都会让我们的胃不舒服——胃肠蠕动减慢,消化液分泌减少,出现食欲下降、上腹不适、饱胀、嗳气、恶心等消化不良症状,从而导致功能性胃肠病。
识别胃的“求救信号”——消化系统或精神神经系统出了问题。肠神经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以及人的消化系统一起,形成了神经内分泌网络系统,又叫“脑肠轴”。如果人的心情不好,就会通过“脑肠轴”,引起脑肠肽等胃肠激素分泌异常,导致消化功能障碍。所以,不良的社会心理因素,可以通过人的神经内分泌网络系统导致胃的疾病,引起消化性溃疡、胃食管反流病、功能性消化不良、肠易激综合征等等,出现胃痛、胃胀、早抱、恶心、呕吐、反酸、烧心、反食、便秘、腹泻等等各种不适。
如何不得功能性胃病?——保持良好心态。预防功能性胃病的发生,要保持良好的心态,乐观的情绪,淡定自如、处事不惊的生活态度。在生活中要注意自己的身体健康,发现胃肠不适要及时就医,别让胃病常伴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