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在我国还是在其他国家,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高居恶性肿瘤之首。中国肿瘤登记中心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新增肺癌患者73.3万人,约占所有新增恶性肿瘤患者的17%。国外的戒烟运动使肺癌的发病率逐渐下降,但中国的吸烟人数仍在上升,短期内中国肺癌的高发病率难以得到控制。
初次就诊多数患者已为晚期
近10余年,肺癌的治疗特别是晚期肺癌的分子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取得了很大进步,但目前肺癌的5年总体生存率仍不够理想,美国数据显示肺癌5年总体生存率仅19.5%。但不同分期生存有明显差别:IV期患者5年生存率仅为10%左右,而IA1期患者5年生存率可达90%。
遗憾的是,大多数肺癌患者在初次就诊时已经为晚期,失去了手术根治和长期生存的机会。因此,如果患者能在早期阶段被诊断,就可显著提高治疗效果。国外研究显示,对肺癌高危人群采用低剂量螺旋CT(LDCT)进行肺癌筛查,可使早期肺癌的检出率提高12.7%,死亡风险下降20%。因此,早诊早治是改善肺癌预后的关键,加强肺癌的早诊早治是当前降低肺癌死亡率最重要的医学手段。
多学科早诊早治很重要
肺癌早诊早治的实施分筛查、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三个阶段,在社区、基层医疗机构、三级综合医院和肿瘤专科医院等多层级服务机构,开展包含高危人群筛选、LDCT筛查的实施、后续影像评估(CT、超声、核医学等)、微创诊断(影像介入、呼吸内镜)、病理诊断、分子检测、外科手术、放射治疗、药物治疗、微创治疗、支持治疗、医疗护理、医学康复、医患沟通等涉及多个学科的专业工作,因此整个过程需要一个专业的多学科团队,通过合理的分工、合作,来确保肺癌早诊早治实施的高效性、合理性、安全性和经济性。
呼吸科医生具有突出专业特长
多学科的肺癌早诊早治实施过程中,呼吸学科居于全程参与的核心位置。呼吸科往往是大多数疑患肺癌患者的首诊科室,大多数肺癌患者的诊疗工作是由呼吸科医生主导组织实施。
在肺癌早期诊断过程中,常常由呼吸科医生患者为安排相关检查、检验项目,呼吸科医生擅长的影像分析、微创诊断、呼吸内镜小标本的获取和近年的现场快速病理分析等一系列关键技术工作。近年来,肺癌的治疗决策高度依赖肿瘤组织的分子检测,而分子检测必须获得组织标本,呼吸内镜则是获取肺癌组织标本的最有效方法和手段。
此外,肺癌患者的分期,手术前的肺功能评估大多由呼吸医师完成。同时,他们极为擅长治疗各种并发症,如手术后的呼吸衰竭、感染、放射性肺炎、化疗和靶向治疗的肺部并发症等。呼吸科医生均接受过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的训练,在咳嗽、咯血、呼吸困难等肺癌并发症的处理、呼吸支持治疗等方面拥有专科优势,可为肺癌患者延长生存时间、提高生活质量提供最佳支持。
呼吸科医生在多学科团队中拥有更全面的知识和技能,几乎参与从首次接诊、明确诊断到完成治疗的肺癌早诊早治全过程,在多学科团队中可发挥主导作用。美国胸科学会和欧洲呼吸协会的共同声明指出,呼吸科医生在肺癌早诊早治工作中发挥关键作用,应起到领导多学科团队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