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幽门螺杆菌会使慢性胃炎变为癌症

  幽门螺杆菌是目前人类感染最为普遍的细菌。

  据统计,全世界约有一半的人口感染幽门螺杆菌。长期感染幽门螺杆菌会造成慢性活动性胃炎,并导致胃黏膜萎缩和肠上皮化生,发生异型增生和癌变的机会也增多。

  那么,幽门螺杆菌是一种什么样的细菌?应该如何抑制?如何防止慢性胃炎变为胃癌

  幽门螺杆菌是一种传染性疾病人是唯一传染源

  前不久国际消化病专家达成共识,将幽门螺杆菌感染定为了一种传染性疾病,也就是说幽门螺杆菌是一种具有传染性的细菌。

  长期感染幽门螺杆菌会造成慢性活动性胃炎,并导致胃黏膜萎缩和肠上皮化生,一旦发生胃粘膜萎缩和肠化,即便进行幽门螺杆菌的根除治疗,发生胃癌的风险仍较大,所以早检查、早诊断、早治疗是预防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发展成胃癌的关键。

  60%的中国人会发生幽门螺杆菌感染,人是幽门螺杆菌唯一的传染源,进食不清洁的食物和接吻,都能导致传染。

  幽门螺杆菌对人体造成危害,是因为它能产生多种毒力因子,如鞭毛、黏附因子、酯多糖、尿素酶、空泡细胞毒素和细胞毒素相关蛋白,尤其后两种毒力因子危害最大。

  感染幽门螺杆菌之后,80%的早期患者没有症状,少数患者即使有症状也是一些非特异性表现,如食欲不振、早饱、腹部不适等,极易被当作消化性溃疡或其他胃肠道疾病而被忽视。

  要想早期发现,对生活在高发区、有胃部症状或有家族史的人,均应尽早定期进行胃部检查。首选的检查方法是胃镜检查,也可进行X线钡餐检查和幽门螺杆菌检查。

  因为医生可以通过胃镜直接观察到胃黏膜的细微改变,对怀疑有癌变的地方,还可以直接通过胃镜取一些组织标本进行病理学检查。

  病从口入小心幽门螺杆菌使慢性胃炎变为癌症

  生活中许多人出现中上腹部不适、隐痛、噯气、反酸、恶心、食欲下降的症状,有很大可能是慢性胃炎。严重时大便呈黑色、血色,有癌变的风险。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慢性胃炎的发生有关系,慢性活动性胃炎与胃癌的发生有一定关联,在慢性活动性较重的区域内细胞容易发生早期癌变,应引起警惕。

  因此,防治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转变成胃癌的一个可行措施,就是预防和治疗幽门螺杆菌的感染。

  那么,如何预防幽门螺杆菌感染呢?

  预防幽门螺杆菌感染和预防胃肠道传染病一样,要把住‘病从口入’关。

  只要做到饭前便后洗手,尽量吃高温加热的熟食,喝开水,生吃瓜果蔬菜要洗净,对预防幽门螺杆菌感染有一定效果。

  同时,幽门螺杆菌导致的慢性胃炎基本不用住院,但是需要通过调养和吃药,患者应严格遵从医生的指导进行治疗。

相关推荐

幽门螺旋杆菌4联疗法套装
幽门螺旋杆菌4联疗法套装
丽珠维三联:适用于治疗十二指肠溃疡、胃溃疡(伴有幽门螺旋菌Hp感染者),特别是复发性及难治性溃疡;慢性胃炎(伴有幽门螺旋菌Hp感染者),用一般药物治疗无效而症状又较重者。 兰索拉唑胶囊: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反流性食管炎、卓-艾综合征(Zollinger-Ellison综合征)。
胶体果胶铋胶囊(彼迪)
胶体果胶铋胶囊(彼迪)
本品适用于治疗消化性溃疡,特别是幽门螺旋杆菌相关性溃疡,亦可用于慢性浅表性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
艾司奥美拉唑镁肠溶片(曾用名:埃索美拉唑镁肠溶片)
艾司奥美拉唑镁肠溶片(曾用名:埃索美拉唑镁肠溶片)
胃食管反流性疾病(GERD) -糜烂性反流性食管炎的治疗 -已经治愈的食管炎患者防止复发的长期维持治疗 -胃食管反流性疾病(GERD)的症状控制 与适当的抗菌疗法联合用药根除幽门螺杆菌,并且 -愈合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的十二指肠溃疡 -防止与幽门螺杆菌相关的消化性溃疡复发 需要持续NSAID治疗的患者 -与使用(非甾体抗炎药)NSAID治疗相关的胃溃疡治疗
阿莫西林胶囊(石药)
阿莫西林胶囊(石药)
阿莫西林适用于敏感菌(不产β内酰胺酶菌株)所致的下列感染: 1.溶血链球菌、肺炎链球菌、葡萄球菌或流感嗜血杆菌所致中耳炎、鼻窦炎、咽炎、扁桃体炎等上呼吸道感染。 2.大肠埃希菌、奇异变形杆菌或粪肠球菌所致的泌尿生殖道感染。 3.溶血链球菌、葡萄球菌或大肠埃希菌所致的皮肤软组织感染。 4.溶血链球菌、肺炎链球菌、葡萄球菌或流感嗜血杆菌所致急性支气管炎、肺炎等下呼吸道感染。 5.急性单纯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健客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