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息肉是指肠黏膜表面突出的异常生长的组织,在没有确定病理性质前统称为息肉。其发生率随年龄增加而上升,男性多见。以结肠和直肠息肉为最多,小肠息肉较少。
息肉主要分为是炎症性和腺瘤性两种。炎症性息肉在炎症治愈后可自行消失;腺瘤性息肉一般不会自行消失,有恶变倾向。检出息肉和确定其病变性质的最有效措施是定期进行全结肠镜(包括病理)检查并在肠镜下进行干预治疗。
病
因
1.感染炎性息肉与肠道慢性炎症有关,腺瘤性息肉的发生可能与病毒感染有关。
2.年龄:结直肠息肉的发病率随年龄增大而增高。
3.胚胎异常:幼年性息肉病多为错构瘤,可能与胚胎发育异常有关。
4.生活习惯:低食物纤维饮食与结直肠息肉有关;吸烟与腺瘤性息肉有密切关系。
5.遗传:某些息肉病的发生与遗传有关,如家族性非息肉病大肠癌(HNPCC);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等。
许多年轻人饮食不当,长期爱吃肉食,很少甚至不吃蔬果。殊不知,久而久之形成了肠息肉,还会有癌变的风险。
有研究显示,长期过量摄入肉食,而进食蔬菜水果少的人,更加容易患肠息肉甚至肠癌。这是因为缺少促进肠蠕动的膳食纤维容易造成便秘,含有大量废物和毒素的大便长时间停留在结肠,更容易患肠黏膜病变。常吃水果、蔬菜和全谷有助预防结肠息肉,这些食物富含纤维素,可以降低结肠息肉的风险。另外,水果和蔬菜还富含抗氧化剂,可以预防结肠癌症。
【5大饮食习惯易致大肠息肉】
1、重咸油烹多
喜好以炒或煎的多油方式烹调料理,口味喜好偏咸。
2.肉食摄取多
常以红肉饮食为首选,并以吃到饱餐厅做为餐厅选择考量。
3.肠道坏菌多
经常有胀气、腹痛、便秘或腹泻等不适症状,显示肠道菌相不平衡,影响消化,甚至可能坏菌增生,易使肠道吸收毒素的机率增加,进而导致肠道病变。
4.宵夜聚餐多
调查发现近60%的人一周至少会吃一次宵夜(超过晚上9点进食),50%的人一周至少有一次聚餐或应酬。
5.操劳延食多
上班族常受工作影响而产生延食、不按时用餐、吃饭时间急促。
肠息肉好发于40岁以上的成年人,并且早期都没有明显不适表现。临床上只有很少一部份肠息肉的病人出现便血、粘液便或便秘、腹痛、腹泄等异常,这些症状也常常缺乏特异性。因为肠道的宽度有3-4厘米,本身还能扩张。息肉的体积在肠道这个“大容器”中显得微不足道。若因息肉造成便血、腹胀、粘液大便等症,多表示息肉已到中晚期,甚至是大肠癌的中晚期。而大肠癌早期也常无痛无觉,等出现了便血或其他不适,通常已经不是早期了。
所以我们40岁以上的人若从未做过肠镜,最好去做一次肠镜检查。老年人更要关注肠道健康,别把肠道、肛周的问题都归结为痔疮。凡是60岁以上有大便出血、腹胀等问题,一定要做肠镜检查。另外,建议有家族遗传史的人,应定期做肠镜,尽早发现肠息肉,以做到早干预防癌变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