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病夏治”在脾胃病中的应用

  冬病夏治

  “冬病夏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一个重要特色,就是利用夏季气温高,机体阳气充沛的有利时机,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使一些宿疾得以恢复。

  它是根据“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理论,选择全年气温最高、阳气最为旺盛的时候,机体各种机能条达、经络通畅之时,是扶正培本、滋养阳气、去除寒气的有利时机。

  此时予以积极调养,培本以扶助正气,使患者的阳气充实,正气旺盛,抵抗力增强,使其“正气内存,邪不可干”,到了冬天就可以少发病或根治不发了。

  三伏天时皮肤腠理开泄,机体代谢旺盛。“冬病夏治”调养的主要方法由中药外治调养(包括穴位敷贴、艾灸按摩等)、中药内服调养(包括食疗药膳、调补中药内服、中药膏方调养等)组成。

  冬病夏治近几年多用于对慢性支气管炎、风湿病的治疗。其实冬病夏治对胃肠道的疾病也有很好的疗效。古书有云:人生赖阳气为根本,得其所则人寿,失其所则人夭,故阳病则阴盛,阴盛则为寒、为厥。

  明代中医学家张景岳说,“三焦痛症因寒者十居八九”。他认为,寒则凝、温则通,胃脘痛虚寒症为多,治疗宜温通调补。俗话说“十个胃病九个寒”,现代人的生活及饮食习惯导致很多人脾胃虚寒,每到春秋换季,特别是冬季就会出现各种消化系统疾病,所以在夏季尤显脾胃调理的重要。

  脾胃虚寒,通常因为饮食失调、过食生冷、劳倦过度、或久病或忧思伤脾等所致。再加上生活节奏快,精神压力大,更易导致脾胃失调。症状表现有上腹部疼痛或不适、胃脘部或腹部畏寒喜温,喜揉按、食欲减退、喜温食,畏寒凉食物、泛吐清水、恶心呕吐、嗳气、腹泻等症状。还有患者平素易出现畏寒怕冷、四肢冰凉、体虚易感冒、免疫力低下等。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脾胃病已经成为影响人民生命质量的常见多发病,表现为胃疼、胃胀、便秘、腹泻等症状,尤其是慢性萎缩性胃炎伴有肠上皮化生和(或)不典型增生可能演变为胃癌,成为潜在的“杀手”,治疗上西医西药常常没有办法,而中医药对脾胃病的疗效十分确切,尤其是对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的逆转成为治疗的特色。

相关推荐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健客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