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体征不可忽视
在四大生命体征(T、P、R、Bp)中,体温是排在最前位的一个,但也是我们最容易忽略的一个。
低体温是外科手术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并发症。体温在34~36℃,即称为轻度低体温,外科手术术中低体温发病率高达50%~80%,特别是老年患者及大型手术时更易发生。
在低温下,机体代谢降低,耗氧量减少,对损伤的耐受性增强,这也是为什么许多移植手术、心脏手术中要将患者的体温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
但是,由于低体温加重机体应激,对术后康复及术中各项生理指标稳定都会产生影响,将导致代谢性酸中毒、凝血功能降低、麻醉清醒时间延长、免疫力降低、术后感染风险增加、血压升高、心率加快等等后果。术中体温过低,还将严重破坏患者的内环境稳定。
低体温诱因要知道
在围术期,手术室的环境下,诸多因素都会导致病人的体温降低。
手术室的环境温度一般控制在22度左右甚至更低,这样才能为术者创造舒适的环境,而麻醉医生及巡回护士大多需要外加手术衣来“御寒”的。但对于病人来说,皮肤温度和环境温度相差过大,会使病人辐射和对流散热明显增加。
麻醉剂本身可降低20%~30%的代谢率,加上全麻下体温调节中枢及外周温觉感受器传入中断,肌松下寒颤产热消失,这些因素均导致体温下降。有研究表明,在19~21℃的手术室环境下,至少50%的手术里,都会出现患者低体温的现象,尤以全麻后第1小时中心体温下降最为急剧。
为了净化手术室空气减少微生物的滋生,采用层流设备来净化空气,经层流净化过的空气从手术床上方的进风口进入手术间,再从手术床向四周扩展,造成患者处于最低温区域。
术前禁食、皮肤消毒剂的使用;术中输入大量低于体温的冷液体或温度较低的库存血,对患者体液造成“冷稀释”作用、大量使用室温冲洗液、非手术区暴露过多等等原因,都加速了患者体温的下降。
相关文献报道,给成人静脉输入环境温度的液体1000mL或200ml4℃的血液,可使体温平均降低约0.25℃。
术中低体温对机体的影响
术中低体温对机体有利有弊。低体温条件下,机体代谢率进一步降低,药物的排泄和代谢时间延长,挥发性麻醉药的组织溶解性提高,麻醉药品的半衰期延长,因此,患者麻醉清醒时间也会延长。
体温过低时,将导致周围血管收缩、静脉瘀滞,循环血量减少、组织缺血缺氧,进而造成组织糖酵解途径增加,乳酸堆积,重则形成深静脉血栓,引发一系列并发症。当体温达到34度时,还会加速小动脉和小静脉的血栓形成。
低体温会降低外周血单核细胞分泌细胞因子的活性,抑制中性粒细胞的氧化杀伤作用,减少多核白细胞向感染部位的移动,从而导致免疫力降低,细菌移位,出现感染症状。
此外,低温可抑制凝血因子的活性,使血小板数量减少、功能受到抑制,并且激活纤维蛋白溶解系统,从而导致出血时间延长,增加患者术中的出血量和对输血的要求。严重低温甚至可导致DIC。
维持稳定体温措施有哪些?
一般来说,预防纠正低体温措施简单,并且效果显著。
首先,医生要了解低体温的诱因,对症处理。对于接台手术,要为患者补充够的能量,对于存在基础疾病的老年患者,尤其要更加注意这点。
其次,我们应该控制手术室温度。有研究表明,将手术室温度统一调至25,相对湿度调至50%~60%,可以明显降低术中低体温的发生,但由于对穿着厚厚手术衣的术者来说,这样的温度相对较高。因此,在手术室最适温度到底是多少这个问题上,专家尚未取得一致的意见。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为患者单独建立温度微环境:利用隔热毯、隔热垫、手术辅料棉垫来隔离低室温环境,减少空气流动带来的体温丧失。常用的保暖用充气式恒温毯,温度控制在38.0℃时,可以有效提高病人的体表温度。
另一个方法,就是为患者体内加温,利用各种温液仪对输注、冲洗的液体进行加热,但是这个方法不适用于血浆和蛋白制品。
在术中,我们应当特别注意患者头端、尤其是肩部的保温。由于麻醉架的缘故,很多患者的肩部是暴露的,正对上方的平流冷气,这也是许多患者术后诉肩部不适的主要原因。
提高警觉,防范未然,及时处理
围手术期低体温可能会造成一系列并发症,影响患者预后康复,因此,医务人员加强体温监测管理是极为必要的。临床医生需要加强对术中体温的重要性的认识,对可能的低体温进行预防,避免低体温的发生。注意围术期患者体温降低的原因,积极采取有效的针对性措施以维持体温稳态,可降低体温的发生,减少术后并发症,促进患者早日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