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吃的红枣枸杞, 为什么不管用

  清代名医程国彭,在他的《医学心悟》中提出了血和阴的特点:“有形之血不能速生”,这一点,从另一个侧面提示,生活习惯在补阴养血这个问题上的重要性,因为中医说的“阴”和“血”,与阳和气相比,是不能速生的,补益它们,是需要时间的,正是因为这一点,只有将养阴补血形成习惯,才能防备不时之需。

  中医说的“阴”和“血”,是生命的物质基础,是身体的“固定资产”,人体“阳”和“气”就是在阴血的基础上发挥的。“固定资产”的获得和维护,自然比“流动资产”复杂,更需要时间,所以,补气是速效的,补气补阳药起效也快,一个总是怕冷的人,吃上附子肉桂,可能第二三天就会觉得身上暖和了,但是吃当归大枣枸杞要改善血色的人,即便对症,至少也要等上一个星期以上,这种见效慢,不是药物的短处,而是“阴”和“血”的特点决定的,如果真的速成了,反倒不正常,速效补出“固定资产”,底子会不扎实。

  我们现在吃的鸡肉猪肉,包括西红柿韭菜,总是觉得没有以前的香,很多人觉得是用了转基因技术,喂了激素,其实不是,这些都是法规禁忌的,想吃也吃不到。之所以味道改变,就是因为随着人口的增加,整个世界对食物的需求在增加,之前那种自然生长周期产出的食物,供应不上了,为此,人类通过技术手段发明了高营养的饲料和肥料,以此缩短了畜牧的生长周期,通俗讲,时间不够,浓缩不够,所以味道也就不够了。

  补阴养血的道理与此类似,之所以补阴养血到最后要用到动物类药,用到血肉有情之品,就是因为植物性的补血药力度不够,厚重不够,打下来的“固定资产”底子不厚实,不牢固,想要牢固,一来是补阴养血药物的选择,二来就是时间。很多人听了养生讲座,看了养生节目,激情满怀,买了养生壶,炖汤锅,准备大干一场。但是,泡了两天红枣枸杞茶,炖了三天当归乌鸡汤,熬了一个星期的杂粮粥,激情就过去了,这些物件束之高阁,生活也重新回归到了从前。再遇到养生老师,还问:为什么我吃了红枣枸杞不管用?

  怎么可能管用?生病的时候,每天都要吃药,就算每天都吃药,也未必能治好所有的病,那还是药呢,现在换成了食物,你想隔三差五的吃一次就能管用?如果这是这样,这些食物就要被逐出“食物界”,进入到药物行列了。因为这样针对性强,力度又够的东西,肯定不能像食物一样众人皆宜,能治好一种人,也就能治坏另一种体质与之相反的人,好在任何一种食物,都没有这个功效。

  对于这些可以药食同源的食物或者说药物,如果翻看之前古人的医学典籍记载,大多会有:“久服令人不老”“久服令人好颜色”之类的,只可惜,现在人看到这句话的时候,往往只注意到了“好颜色”,“不老”,忽略了达到这种健康理想的前提条件,就是“久服”。

  所谓“久服”,不仅包含了可以养生的食物需要长期吃的意思,还包含了养生就是要养成习惯,养成好的生活方式,因为包括补阴养血在内,这种对身体最有力的改善,都是需要假以时日的,都要贯彻在每天细碎的生活中,这就是古人养生时,离不开的“久服”,非此,生命的根基也就无法坚实、牢固。

相关推荐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健客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