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很重要

  大家有没有这种经历,心情很糟糕,情绪化的暴饮暴食,明明一点都没有饥饿感,但是就是因为心情导致的原因,而产生暴饮暴食的现象呢?

  或者是因为熬夜,心理压力大,情绪波动比较大,缺乏运动,而头脑中产生错误的饥饿感的信号呢,让你吃很多,却感觉不到食物本来所带给你的满足感和身体感觉到的舒适度,反而身体感觉到的是疲劳和反胃的情况呢?

  首先来说说饥饿感产生机制的原理

  生理学家以前认为饥饿感来自于胃,是由于胃排空后造成的,但后来的实验发现,动物在切除了支配胃的神经后,虽然对饥饿感有所影响但并不消失,即仍具有摄食行为。同时观察到胃被大部分切除的病人,与正常人的饥饿感一样。

  说明胃对饥饿感没有直接影响,但饥饿时,可引起胃的收缩。人们常说的“饿得胃疼”就是这个道理。

  首先在临床上观察到,垂体或下丘脑肿瘤患者中,有人出现拒食或过度进食等症状,这暗示垂体或下丘脑中存在与饥饿或饱感有关的结构。

  曾经在1964年实验证明过:损伤大鼠下丘脑一定区域,动物会出现摄食量明显增加而造成肥胖,测得约40天后其体重达到正常同龄动物的2倍以上。而电刺激该区动物则表现为拒食,证明该区能使动物产生饱感,生理学上称为饱中枢。

  以同样方法证明下丘脑还存在另一区域,损毁后动物禁食,最终导致饥饿而死亡,而刺激这一区域动物进食量增加,生理学上称之为摄食中枢。

  食欲是指对某类食物的偏爱或厌恶,是一种心理上的状态,受感官和情绪影响很大,也与习惯或生活经验有关。

  除下丘脑外,脑的其他区域在食欲形成中也起着主要作用,如破坏杏仁核,动物会丧失对食物的选择能力。食欲的好坏将直接或间接影响进食量。目前认为下丘脑摄食中枢和饱中枢中的神经细胞对血液中的葡萄糖浓度或脂类浓度变化非常敏感。

  当血中葡萄糖含量增加时,通过血液循环被饱中枢感受产生饱感,相反则引起摄食。胃充胀时,将通过胃内释放的激素和所支配神经,抑制摄食中枢或降低食欲。

  上面从现代医学,西医的角度来说了饥饿感产生的诱因,放在中医上来说就是我们常说的脾胃,脾胃功能出问题了,这里详细来说脾胃的重要性。

  中医认为: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在五行中,脾属土,而土位居中央,四方兼顾,土能生长以滋养万物。胃与脾,一阴一阳、互为表里,脾与胃共同参与饮食的消化吸收。《黄帝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里面讲到:“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将脾胃的受纳运化功能比作仓廪,可以摄入食物并输出精微营养物质以供全身之用。

  人以水谷为本,而脾胃又是受纳水谷、运化精微营养物质的重要器官,可见脾胃在人体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

  脾主运化,脾的运化水谷精微功能旺盛,则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才能健全才能为化生精、气、血、津液提供足够的原料,才能使脏腑、经络、四肢百骸以及筋肉皮毛等组织得到充分的营养,进行正常的生理活动。

  反之,若脾胃运化水谷精微的功能减退,则机体的消化吸收机能亦因此而失常,故说脾胃气血生化之源。

  脾与胃通过经脉络属而构成表里关系。胃主接收食物,脾主运化食物。食物进入胃以后,由胃进行磨化腐熟,初步消化食物,将其变成食糜,然后由脾进行消化、吸收,化生为精微营养物质;要很好地完成这一程序,必须使脾与胃的正常生理功能相互协调,才能正常发挥。

  脾为阴土,喜燥恶湿;胃为阳土,喜润恶燥;脾的运化有赖于胃的动力,胃的受纳有赖于脾的资助,而且不燥不湿、不冷不热,两者相辅相成,才能完成纳运过程。

  在病理上,脾恶湿故多湿症,胃恶燥故多燥症。所以在临床治疗上,健脾祛湿、益胃养阴等方法是常用的。

  从天地四时的升降运动,联系到脾胃的升降功能,脾主升清,脾气上升,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才能输布到全身发挥其营养功能,脾以升为顺;胃主通降,食物入胃,经胃的腐熟后,必须下行进入小肠,才能进一步消化吸收,故胃以降为和。

  而且脾胃位居中焦,是升降的枢纽,脾胃的升降影响着各脏腑的阴阳升降,因此脾胃健运,脏腑才能和顺协调,元气才能充沛,生机才能洋溢活跃。所以在治疗上都应该注意调理脾胃气机,使当升的得升、当降的得降,回复正常的脾胃升降功能。

  《慎斋遗书》所说:“脾胃一伤,四脏皆无生气”。例如:脾生血、心主血,脾气足则生化气血功能旺盛,心血充盈;脾气虚则化源不足,心血亏虚。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先天与后天相互滋生、相互促进,肾阳可以温脾气,以发挥其运化功能;脾所运化的水谷精微,又可以资助肾的藏精。临床上,应该考虑到疾病的传变规律。

  在一年四季中,如果脾胃的功能旺盛,则不容易受到病邪的侵袭,认识到脾胃的重要性才能做到“不治已病治未病”,及早预防。

  说了这么多,我们平时日常生活中的坏习惯,熬夜,心情低落,暴饮暴食都会间接导致脾胃的受伤,在中医上一旦脾胃

相关推荐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健客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