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中,很多病人一旦被诊断出肾脏疾病,就非常焦虑,觉得自己肾亏了,赶紧买许多补肾的东西给自己补起来。
但实际上,西医的肾与中医的肾可不是一回事!
中西医是两种不同的医疗体系,从理论基础到理论体系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西医的肾与中医的肾既有联系又有很大区别。
先说西医,西医的肾位于腹膜后脊柱两旁浅窝内,是泌尿系统的重要脏器,基本功能就是产生尿液,借以排泄体内代谢产物和各种废物毒物,同时调节体内的水和电解质平衡,另外通过分泌一些物质又对血压、红细胞生成等产生影响,因此得了肾病往往出现水肿、血压高、贫血等症状。
再说中医——中医对脏器的认识称为“藏象学说”,“藏”即是藏于体内的脏器,“象”则是外在的生理病理现象,简单的说就是通过对人体外在的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归纳人体内在脏腑的功能。
由此可见,中医对某一脏器的认识并不局限于脏器的解剖实践,还扩展到长期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和反复医疗实践的验证,因此中医往往将一些表面看似没关系的但内在具有密切联系的现象或者功能归因于一个脏器,这就使得中医的某个脏器往往具有西医不具有的功能。
在中医理论中肾是人体核心的五脏之一,在解剖上与西医一致,同时由于观察到肾与排尿和水肿具有密切联系,因此提出“肾主水液”,这点与西医的泌尿功能一致。而与西医的不同关键在于
其他功能的认识上,通过临床现象的观察和医疗实践的总结,使得中医的肾具有西医肾不具有的功能,比如古人发现某些补肾药可以加速骨折的愈合,因此认识到肾的精气有促进骨头生长的作用,提出“肾主骨”,看到人到老年,肾不足时会出现头发花白稀疏、骨松易折,由此提出“肾其华在发,其充在骨”,观察到补肾可以促进生长发育、提高性机能,又提出“肾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等。因此西医的肾与中医的肾具有联系,但是不能完全等同,不能因为西医说是肾病就盲目补肾,很可能西医某些肾病表现出来的症状在中医中并非与肾有关,而是其他脏器的功能,光想着补肾更误事。
很多人觉得肾少了一个肯定就肾亏了,所以应该补,要大补,鹿茸虫草买一大堆,统统往嘴里招呼,这样真的对吗?
不对!
补肾是中医的概念,中医最讲究的是“辨证论治”,所谓“辨证”就是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和舌脉象,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总结出当时患者的诊断结论,即是“证”,比如气血两亏、湿热内蕴,再根据“证”制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开出相应的处方。某种证是暂时的,随着病情的发展会不断发生变化,一旦症状改变了,证也就随之改变,治疗法方就会完全不同,比如感冒初期出
现恶寒发热、咳嗽、清涕、脉浮,中医可以诊断为风寒犯肺证,治疗以祛风散寒为主,若病情加重,出现了发热咳嗽、咳吐黄痰、胸痛咽痛等症状,这时候就不是风寒犯肺证了,而变成了痰热壅肺,就该用清热化痰的药物,治疗法则完全不同,甚至相反,因此中医对任何病的治疗辨证十分重要。
还是讲回到肾。肾切除确实少了一个肾,但是少了一个肾不代表就是肾虚,应该根据肾切除的原发病因,比如肾癌,再根据切除以后病人全身的所有症状来确定属于什么证来开展治疗,很可能病人的表现并不是虚损的表现,反而是外邪未清的表现,比如口苦尿黄、舌苔厚腻的湿热下注证,这时候还补肾不仅没好处反而还可能有害。
当然,肾切除的病人很多表现出腰膝酸软等亏虚症状,这些症状如果确实可以归为肾虚,可能需要使用补肾的方法。
但是,中医的补肾也是有讲究的,肾虚有肾阳虚、肾气虚、肾阴虚、肾精不足等不同证型,彼此间有共同点,比如都可以有腰膝酸软,但是更多的是不同,肾阳虚有四肢不温、小便清长,肾阴虚有失眠多梦、潮热盗汗,肾气虚有神疲乏力、小便失禁或滴沥,肾精不足有脱发齿摇、耳鸣耳聋、性功能
减退等,不同的肾虚使用的处方与药物是不同的,阳虚补阳,阴虚补阴,各有所长,比如鹿茸、虫草就是补肾温阳的,而枸杞就是滋补肾阴的,如果不论阴阳乱补乱用,则往往起不到预想效果,甚至该补阴吃了温肾阳的会使得肾阴虚损加剧,适得其反。
总而言之,肾切除以后不一定都要补肾,如果真的觉得自己身体比较亏虚,那么最好咨询专业的中医师,让中医师来给你判断是何种脏器虚损,该补气血阴阳哪个方面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