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今年上半年,本人所在的上海交通大学房颤诊治中心已经累计开展超过2万例房颤消融手术,手术数量稳居全亚洲第一。
这每一台手术的实施,都离不开X线的辅助。
我们知道,常规的导管消融手术必须在医院的DSA【刀先生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DigitalSubtractionAngiography,DSA)是一种X线成像系统】机房内进行。
为了保证术中导管能顺利到达心脏并准确地停留在有效的消融靶点附近,我们必须借助X线的透视功能来进行引导,来看清导管在体内运行的整个过程,进而了解心脏内部结构及病灶范围。
从这一点上来说,X线可谓“劳苦功高”。
但是,X线也绝非善茬——它会对患者和参加手术的医护人员造成放射损害,虽然常规情况下的放射剂量并不会造成严重的损害,但对一些特殊人群,如正在发育阶段的青少年、育龄期妇女以及血细胞(尤其是白细胞)较低的患者存在潜在风险。
而且,放射线具有累积效应。在所有的介入性心脏病治疗中,心律失常的导管消融术所耗费的手术时间最长,接受放射线照射的时间也是最多的。
尽管DSA机房内的手术医生和护士会穿一件重达8公斤的铅衣,但长时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暴露的累积,导致一些从业者出现脱发、视力早降等症状……甚至,还有导致恶性肿瘤的极端个案见诸报端。
怎么办???
如何能不使用X线又能看清楚导管在体内的轨迹呢?三维标测系统解决了这个难题。
通过贴于病人体表的电极,构成一个三维正交电场,根据消融导管在电场中自动感受到的电场信号进行心腔三维重建,可根据患者的心脏大小清晰地模拟绘制出心脏的立体结构。
如果把我们的心脏比作一个房子,那么三维标测就好比现在流行的3D打印技术,通过自动感知系统,画出了一幅清晰的房间立体结构图。因此,医生们在整个手术过程中可以实时观测到患者的三维心脏解剖结构。
具体到射频消融手术,当导管在体内移动时,其磁场或者电场发生改变,定位系统能够迅速作出反应,类似于车辆在道路上移动时GPS能够准确定位车辆的位置。以腔内或体表电极作为位置参考,感知及定位电场内任意电极的位置以及消融导管顶端位置、弯曲程度和运动方向,并经由计算机工作站处理后显示出来,定位精度可达0.6毫米。我们医生籍此可以掌握每个病灶点的消融深度与厚度,精确到以克为单位。
这套标测系统除提供常规标测和消融电极的空间位置等信息之余,还具有压力感知能力。
今年7月中旬,本人率领胸科医院心内科团队成功施行了第一例三维重建系统指导下的房颤导管消融手术;截至目前,这项手术已经常态化,每天都会进行。
由此,上海市胸科医院成为目前上海地区唯一一家开展此项“零”射线房颤导管消融术的专科医院,在全国拥有此项技术的医院也屈指可数。
这一技术适用于所有能够接受射频消融手术的患者。与传统的X线透视下行射频消融术相比,“三维导航定位”射频消融术主要的优点体现为:
1、免受X线辐射,在此标测系统指引下,整个手术过程均不需X线指引;
2、三维功能,此标测系统能准确建立三维心脏模型,结构清晰、明确,并且能清楚显示心脏特殊部位,使消融更加简单易行;
3、常规方法消融困难的房室旁路,此标测系统能协助判断靶点位置,明确传导路径,提高成功率;
4、实时显示导管位置变化,不需要反复透视及体位变换,对消融靶点记忆有助导管移位后指导回至原靶点部位精确巩固消融,亦可避免重复消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