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大夫不努力,实在是癌细胞太狡猾……

  肿瘤学家们常常喜欢用“五年生存率”、“五年复发率”等等表示概率的数字来描述某一种恶性肿瘤进展的快慢和预后的好坏,从而在整体上把握从疾病诊断、到接受治疗、进而复发、进展直至因病死亡的全过程。

  但是我们也偶尔会碰到,少数早期(譬如I期肾透明细胞癌)恶性肿瘤患者,即使及时接受了标准的根治性切除手术,并辅以依从性很好的术后随访,却仍然在术后短时间内发生了复发和转移。通常,患者及其家属会悲叹“中了大奖”,又或是怨恨命运之不公。

  这种令人遗憾的小概率事件,从专业的角度分析,大概有以下这几种可能性。

  一种可能性,或许可以归咎于现有影像学检查手段的局限。

  已经有许多研究表明,许多微小的远处转移病灶,并不能被常规的影像学检查手段,比如增强CT、磁共振以及PET-CT等检测出来。因此推断,或许存在这样一种情景,那就是早在2015年11月的CT扫描发现之前,转移的病灶就已经蛰伏在远处的某一个角落,只是还未成气候。

  甚至还有可能,疾病甫一诊断,接受手术之前,就已经有CT扫描无法探测到的、细微的癌细胞小分队,悄悄随血流、淋巴管道等等到达远处,种下了后续复发和转移邪恶的种子了。

  即便CT扫描和PET检查准确无误,肾癌的复发、转移的过程就一定会循规蹈矩、按部就班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斩草而不能除根、生命力、适应能力极度顽强,条件合适的情况下,能够迅速恢复“元气”,继续为非作歹,擅长“主动出击”,而且时间地点变幻莫测、难以预料……这都是癌症让肿瘤学家们伤透脑筋的“坏脾气”。从这个意义上讲,像这例患者这样的这种概率外事件的发生,其实又在情理之中。

  肿瘤学理论如同一座大厦,而距离这幢摩天大楼的完工,还有太遥远的距离。揭示恶性肿瘤深刻的、详尽的发病机制,彻底的理解这种疾病,从而为治愈这种疾病创造条件,这是每一个肿瘤学科研工作者,也是每一个肿瘤外科医师终身奋斗的目标。

  临床上我们还经常碰到一些患者和家属,拿着CT检查单追问医生:CT说有转移,就一定意味着转移吗?

  这样的问题,不难反映出患者焦虑的心情,也不可否认奇迹或许无处不在、随时都有会发生的可能,但是——概率,还是概率。就如同买六合彩当然有中头等奖、一夜之间一生衣食无忧的可能性,但是又有谁会以“购买彩票”为职业,将糊口谋生的希望寄托在小概率事件上呢。

  CT、磁共振等当代影像学检查手段自诞生至今已演变进步将近半个世纪,其技术之日益先进、准确率之日益提高,在许多疾病的诊断领域已经不断地逼近“病理学诊断”这一古老的“金标准”。以肾癌为例,CT诊断肾癌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达到90%以上,个别经验极其丰富的影像学专家,结合新型设备高质量的成像能力,甚至能根据肾癌的影像学表现,精确地分辨肾癌的某几种特定病理类型。

  总而言之,这些当代医生的“火眼金睛”们,犯错误的概率正变得越来越低。之所以依旧强调手术病理结果的重要性,是因为首先,影像学检查依旧只能逼近而不是达到病理诊断的准确率;其次,病理学检查能够获取肿瘤具体病理类型的信息,而病理学类型对于患者术后接受哪种药物的治疗有决定性的指导意义。

相关推荐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健客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