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化疗、放疗……这些治疗手段与“自汗盗汗”紧密相关

  很多朋友都知道,肿瘤患者因为全身脏腑机能减退,正气亏虚,自汗盗汗成为一种很常见的现象。

  那么,自汗、盗汗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自汗、盗汗是指由于阴阳失调,腠理不固,而致汗液外泄失常的病证。不因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而白昼时时汗出,动辄益甚者,称为自汗;寐中汗出,醒来自止者,称为盗汗。

  中医学强调从整体观认识疾病本质。

  恶性肿瘤是一个全身属虚,局部属实的疾病,是全身性疾病的局部表现。无论是术后患者还是放化疗的患者,临床都有可能出现自汗盗汗的现象。

  从我们中医学的角度看,手术为金刃之创,气阴耗伤,虚火内扰,阴虚津不内守则盗汗;气虚腠理不固,阳虚不能固表则自汗;气阴两虚者则自汗盗汗并出。化疗在杀灭肿瘤细胞的同时,极易耗伤正气,致使机体脏腑功能失调;化疗所致汗症多属中医“气虚、阳虚、血虚、阴虚”等范畴。放射治疗则易致热毒伤阴耗气,阴虚内热,治疗后患者体质愈加虚弱,老年患者自汗盗汗尤显。

  从发病机制上看,汗症之病机总属腠理不固,营卫失和,阴阳失调,汗液外泄失常。古代医家在相关著述中有很多表述,譬如何其伟《医学妙谛·杂症·汗症章》记载:“宁神安心药为妙,汗为心液当先知。”《素问·宣明五气论》中说:“五脏化液,心为汗。”所以,治疗该类自汗、盗汗应重用补血养心、安心神、敛心气的药物

  盗汗一般可分为阴虚火旺和心血不足两种证型,阴虚火旺证表现为虚烦少寐、五心烦热、经乱梦遗,心血不足证表现为心悸、少眠、气短神疲。

  王肯堂《证治准绳·盗汗》:“然虚劳之病,或得于大病后阴气未复,遗热尚留,或得之劳役七情色欲之火,衰耗阴精,或得之饮食药味,积成内热,皆有以伤损阴血,衰惫形气。阴气既虚,不能配阳,于是阳气内蒸,外为盗汗。”

  《临证指南医案·汗》:“阳虚自汗,治宜补气以卫外;阴虚盗汗,治当补阴以营内。”虚证可采用益气、养阴、补血、调和营卫之法,实证可采用清热、燥湿、活血、化瘀等法。常用方剂有玉屏风散,桂枝汤,牡蛎散,当归六黄汤,桂甘龙牡汤等。辨证上,不应拘泥于“自汗多属气虚、阳虚,盗汗多属阴虚”等,而应根据事实来辨证。

  代表方剂牡蛎散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由牡蛎、白术、防风组成,是治疗自汗盗汗的常用方。现代医学认为自汗多由交感神经兴奋性过高导致,重镇安神类药物则具有抑制自主神经兴奋性的作用。方中牡蛎敛阴潜阳,涩精止汗;龙骨、珍珠母、磁石均有平肝潜阳,镇惊宁心作用;太子参、麦冬、山萸肉养阴生津,清心除烦;炙远志、茯神可以宁心安神;酸枣仁养肝宁心敛汗,常用于虚烦不眠,惊悸出汗即所谓“虚人盗汗”。全方共奏安神定志、养阴敛汗之功。

  本人供职的龙华医院肿瘤科临床上还常用五倍子粉醋调敷脐治疗症见自汗盗汗的肿瘤患者。

  神阙(脐部)为人体经络总枢,经气之海,通过任、督、冲、带四脉而统属全身经络,内连五脏、六腑、脑、胞宫。通过药物对神阙的刺激作用,激发经脉之气,促进脏腑气血运行,奏养阴敛汗之功。

相关推荐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健客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