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又来临了。一到高温天气,人的精神状态就和路边被晒蔫的植物一样,总是无精打采。不仅如此,还经常觉得犯困、容易疲惫、食欲下降、手脚乏力。这个时候如果能突然下场大雨,气温骤降,又顿时感觉神清气爽,精神好了许多,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这种情况算是中暑吗?
人是恒温动物,能通过一系列体温调节机制,在环境温度变化的情况下保持体温的相对稳定,一般情况下,人体深部的温度维持在36.9-37.9℃之间。
这是因为人体的生理活动本质上就是一系列生物化学反应的过程,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生物酶的活性,使得生化反应的效率下降,从而细胞正常功能受到影响。
人体细胞在生理活动中会不断地产生热量,身体通过调节向外界环境散发热量的速度,来维持体温恒定。
在寒冷环境中,皮肤血管收缩,血流量剧减,散热大大减少,还可以通过寒颤来增加产热;在炎热环境中,血管扩张,皮肤血流量增加,同时通过出汗来增加散热量。
高温下,身体会出现哪些变化?
由上面人体散热的原理可知,当环境温度比皮肤表面温度适当低一点,是最有利于产热散热平衡的,这时既不需要出汗来加强散热,也无需寒颤来增加产热。而这个温度大约在20-30℃之间,是人感到最舒适的温度。
当环境温度继续逐步提高的时候,皮肤通过热辐射和传导对流散热的效率就开始大大下降了,需要通过出汗来加强散热。
在环境温度大于35℃时,皮肤的热辐射和传导对流已经难以发挥作用,这时人已经感觉非常难受了。体温会轻度升高,开始影响到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同时出汗会大大增加,体内的水分和电解质会发生紊乱。
此时人体的各器官系统会发生下面相应一系列的变化。
1、中枢神经系统
高温对神经系统具有抑制作用,可以导致注意力不集中,对外界反应不敏感,肌肉工作能力低下,动作的准确性和协调性变差。当体温高到一定程度,神经系统功能会失控,出现谵妄、狂躁甚至昏迷。
2、心血管系统
由于散热的需要,皮肤血管扩张,血流重新分配,心排出量增加,心脏负荷加重。有心脏病病史的患者更容易出现心肌缺血、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状况。
3、呼吸系统
也是由于散热需要,呼吸频率可能会不由自主地增加,过度换气可能导致呼吸性碱中毒。
4、消化系统
由于大量饮水和出汗,使得大量氯离子丢失,胃液酸度降低,可能引起消化不良等胃肠功能紊乱。同时高温引起全身血液重新分配,消化道血流减少,胃肠蠕动减弱,胃液分泌减少,可引起食欲不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