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冒是基层门诊接触最多的常见病,今天给大家分享的是上呼吸道感染(上感)和流行性感冒(流感),在学习、工作中的医务人员,必须要掌握,其实也是每个人应该学习的知识,这样才能安全的用药!
上呼吸道感染
即上感,俗称伤风或急性鼻卡他,由多种病原体(鼻病毒、腺病毒、柯萨奇病毒、冠状病毒、副流感病毒)感染而致,其中鼻病毒常引起“鼻感冒”;腺病毒常引起“夏感冒”;埃可病毒和柯萨奇病毒常引起“胃肠型感冒”。感冒的传播途径有两种:
①直接接触传染;
②由感冒者的呼吸道分泌物(鼻黏液、打喷嚏或咳嗽产生的气溶胶)而传染。
流行性感冒
即流感,由流感病毒(甲、乙、丙及变异型等)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主要通过飞沫传播,传染性强,传播迅速,极易造成大流行,往往在短时间内使很多人患病。
流感潜伏期为数小时至4天,并发症比较多(如肺炎、心肌炎、心肌梗死、哮喘、中耳炎),年老人和体弱患者易并发肺炎。
上感临床表现
1.全身可有畏寒、疲乏、无力、全身不适,有时有轻度发热或不发热、头痛、四肢痛、背部酸痛、食欲不振、腹胀、便秘等;小儿则可能伴有高烧、呕吐、腹泻等症状。
2、病毒进入鼻黏膜细胞,释放出引起发炎的物质,使鼻腔及鼻甲黏膜充血、流鼻涕、或有水肿,同时嗅觉减退。
3、打喷嚏,鼻中的神经末梢受到黏膜肿胀的刺激,经过反射而打喷嚏。
4、咽部可有轻、中度充血,咽喉肿痛、咽干燥感、声音嘶哑和咳嗽等症状。
5、血常规检测白细胞计数仍正常或偏低。当并发细菌性感染时,则血白细胞计数增多。
抗感冒药的组方原则
①解热镇痛药:
感冒发热的温度虽不高,但常伴有疼痛,解热镇痛药可退热、缓解头痛和全身痛,常用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等;
②鼻黏膜血管收缩药:
减轻鼻窦、鼻腔黏膜血管充血,解除鼻塞症状,有助于保持咽鼓管和窦口通畅,例如伪麻黄碱;
③抗过敏药:
可使下呼吸道的分泌物干燥和变稠,减少打喷嚏和鼻溢液,同时具有轻微的镇静作用,如氯苯那敏和苯海拉明等。
④中枢兴奋药:
加强解热镇痛药的疗效,拮抗抗组胺药的嗜睡作用;
药物治疗
非处方药
1.感冒后有微热或流感后出现髙热,并伴有明显头痛、关节痛、肌肉痛或全身酸痛,可选服对乙酰氨基酚、阿司匹林、布洛芬等制剂。
2.感冒初始阶段,可出现卡他症状,如鼻腔黏膜血管充血、喷嚏、流泪、流涕、咽痛、声音嘶哑等症状,可选服含有盐酸伪麻黄碱或氯苯那敏的制剂,如美扑伪麻、酚麻美敏胶囊、双扑伪麻、氨酚伪麻、伪麻那敏、氨酚曲麻等制剂。
3.对伴有咳嗽者,可选服有右美沙芬的制剂,如酚麻美敏、美酚伪麻、双酚伪麻、美息伪麻、伪麻美沙芬等制剂。
4.为缓解鼻塞,局部选用1%麻黄素、萘甲唑啉滴鼻剂、羟甲唑啉滴鼻剂、赛洛唑啉滴鼻剂等。使鼻黏膜血管收缩,减少鼻黏膜出血,改善鼻腔通气性。
处方药药圈
1.金刚烷胺和金刚乙胺对亚洲A型流感病毒有抑制活性。减轻临床症状,并防止病毒向下呼吸道蔓延导致肺炎等并发症。对无合并症的流感病毒A感染早期,发病48h内用药效果好。甲基金刚烷胺用量:100~200mg/d,用法:分2次口服,其抗病毒活性比金刚烷胺高2~4倍,且神经系统不良反应少。注意事项:孕妇、神经精神异常、肝肾功能严重受损者禁用,且此两种药物易发生耐药,目前全球流行的H1N1甲型流感病毒对其耐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