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药的“水”,你注意了?

  一杯热水配上药直接喝下去,是不少人吃药时的做法,其实这样很可能让一些药的效果大打折扣。有时用药也及时,药物也对症,可吃了后效果却不明显,最终导致病情加重,这是为什么呢?其实这与服药方法等有着非常大的关系。从服药的方法到服药时间,还有一些看起来不起眼的细节,如水温。

  一、宜用冷水送服的药物

  1、维生素类药物

  维生素C为水溶性维生素,性质不稳定,用热水冲泡时易氧化分解,影响疗效。维生素C用40℃以下的温水即可溶解,不需要用热水。

  2、活性菌制剂

  双歧杆菌、枯草杆菌等益生菌不耐高温,用开水冲泡或送服可使其灭活,导致药效降低。一般宜选用低于40℃的温水或凉开水冲服、送服,并且活菌药用牛奶送服更好。因牛奶能降低胃酸对活菌药的影响。牛奶不超40°为宜。

  3、某些促消化类药物

  此类药物很多都含有消化酶,而这种酶遇热很容易凝固变性。复方消化酶、胃蛋白酶等消化酶类药受热易凝固变性,导致药效降低或失效,应用凉开水或温开水送服。

  4、活性疫苗

  儿童服用的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它是一种混合糖丸疫苗,此类疫苗对热非常敏感,低温条件下比较稳定,如果用温开水送服,很容易将疫苗病毒杀死,并且规定用凉开水送服半小时后才可以吃热东西,以免影响免疫效果。

  5、阿莫西林遇热不稳定,容易形成高分子聚合物,引起过敏症状。冲服阿莫西林颗粒时应控制好水温,最好在40℃以下或用凉开水冲服,冲后最好马上服用,不宜久放。

  6、胶囊药物:装入胶囊的药大都对胃黏膜有刺激,或者易被消化液分解破坏。热水送服会容易使胶囊外壳提前化掉,降低药效或增加刺激性。

  7、清热解毒类的中成药

  清热类中成药具有清热、泻火、解毒等作用,用于各种热症的中成药,如上清丸、牛黄解毒片等,用凉开水(25℃)送服可增加清热药物的效力。如果患有风热感冒或发热、上火等热毒侵袭之症,此时用凉开水配合清热解毒之中成药,可以最大程度的发挥药物的作用,反之,如果用温开水送服,与中医清热的原则相矛盾,从而影响疗效。

  此外,如金银花、柴胡、荆芥、藿香、薄荷等中药有特殊的芳香气味,这是因为它们含有具有药用价值的挥发油,遇热容易挥发和分解。很多中药颗粒剂和冲剂中含有这些药物,建议冲服时水温不超过40℃-60℃。

相关推荐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健客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