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抗病毒治疗五大误区,你中招了没?

  1、抗病毒治疗没有用,我不需要

  慢性乙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疗是为了最大限度地长期抑制HBV的复制,减轻肝细胞炎性坏死及肝纤维化,从而延缓和减少肝功能衰竭、肝硬化、肝癌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达到改善生活质量和延长生存时间的目的。

  对于部分合适的患者经治疗后可达到临床治愈,即停止治疗后持续的病毒学应答、HBsAg消失、并伴有ALT复常和肝脏组织学的改善,其发生肝硬化和肝癌的概率明显降低。

  2、别人吃啥,我也该吃啥~

  咨询时常会遇到一些有着这种疑问的患者:“邻居家的张大妈也是慢乙肝患者,一直在吃某抗病毒药,效果挺好的,我也可以买来吃吗?”答案肯定是“不可以的”...

  首先,抗病毒治疗的适应证主要根据血清HBVDNA水平、血清ALT和肝脏疾病严重程度来决定,同时结合患者年龄、家族史和伴随疾病等因素,综合评估患者疾病进展风险后决定是否启动抗病毒治疗。

  因此,慢乙肝的抗病毒治疗需要有一定的适应症和时机,患者自行购药治疗是十分错误和危险的,可能会导致病毒发生耐药,甚至在患者真正需要抗病毒治疗时,无法选择有效的治疗药物

  其次,每位患者的抗病毒药物的选择及药物应用剂量均是医生根据患者的自身情况以及病毒对药物的应答情况逐步进行调整的。

  若是因为听说张大妈吃某药效果好就私自停了自己的药物而改吃张大妈的药,很可能不仅达不到抑制病毒的效果,反而导致病毒学反弹及肝炎发作,甚至发生急性肝衰竭

  3、我只开药就行、不用复查!

  每一位乙肝患者来门诊开药时,我们的医生都会为其开具一些化验单,许多患者表示不解,其实这些化验单可是大有用处的!

  首先,在抗病毒治疗过程中,医生需要根据您的肝功能、HBVDNA、HBeAg、抗HBe等指标来判断药物治疗的效果以及疾病的进展。其次,为了及时发现药物不良反应,还需要监测血清肌酐、肌酸激酶等指标。

  再者,抗病毒药物治疗一段时间后部分患者可能发生病毒耐药,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可能发生病情加重甚至肝衰竭,因此需要通过监测上述指标来判断是否发生耐药,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我们一般要求的检测指标,主要包括有以下三点:

  ①生化学指标:治疗开始后每月1次,连续3次,以后随病情改变可每三个月1次。

  ②病毒学标志:主要包括HBVDNA、HBeAg、HBeAb,一般治疗开始后1-3个月检测1次,转阴后每3-6个月检测一次。

  ③进行检测:每半年检测一次甲胎蛋白、肝硬度测定值和腹部超声。

  切忌养成只不断地到门诊开药,不进行任何追踪检查的错误就医习惯。

  4、任性治疗,想停就停?

  抗病毒治疗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每一位慢乙肝患者严格按医嘱、足量服药,每天规律服用,即每天最好固定时间服。

  推荐时间:每天临睡前。

  这样做有两个优点:

  一是养成习惯,不会忘;

  二是如服用恩替卡韦需空腹。

  在任何情况下,逐步减量或停药的用药方案都是错误的,将显著提高耐药风险。

  随意停药还可能导致急性肝炎发作、急性肝衰竭、甚至死亡。

  5、肝硬化了不需要抗病毒治疗?

  “肝硬化了还需不需要抗病毒治疗?”,对于这个问题答案是肯定的。因为致病因素的持续性刺激是造成肝硬化的关键因素。

  因此存在肝硬化的客观依据时,无论ALT和HBeAg情况,均应在医生的指导和监测下积极抗病毒治疗,以达到缓解病情的目的。

相关推荐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健客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