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

  1.剂量不要过小或过大

  研究发现,服用50mg阿司匹林后,血小板的聚集作用开始受到抑制,当剂量达到75mg后,血小板的聚集被完全抑制,<50mg的阿司匹林基本没有作用。

  因此,一般推荐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治疗剂量为75~325mg,国内常用剂量为100mg,1次顿用。剂量太小或分开几次服用,均无法达到治疗目的。

  2.服药时间要依据说明书

  不同厂家阿司匹林生产工艺不同,用法也有差异,因此具体服药时间应依据说明书(见下表)。但是,很多厂家的说明书没有明确服药时间,又该怎么办?

  作者的建议是:饭前服用。阿司匹林的肠溶衣耐酸而不耐碱,阿司匹林肠溶片(或肠溶胶囊)饭前服用,肠溶衣不易溶解且胃排空速度快,可减少阿司匹林对胃黏膜的损伤。

  特别提醒:当饭前服用出现严重胃肠道反应时,一是用质子泵抑制剂防治胃肠道不良反应,二是可更换其它品牌的阿司匹林,三是可调整为饭后服用阿司匹林。

  3.漏服1~2次不需要补

  阿司匹林是血小板环氧化酶(COX)的不可逆抑制剂,可导致COX永久失活。血小板没有细胞核不能重新合成COX,因此阿司匹林对血小板的抑制是永久性的,直到血小板重新生成。

  血小板的寿命约7~10天,每天约有10%的血小板重新生成。所以,漏服阿司匹林1~2天,对阿司匹林预防血栓作用没有明显影响,不必补充漏服的剂量,按照原剂量服用即可。

  4.绝不要擅自停用

  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的患者,如因某种原因(如手术、拔牙、出现出血或过敏、不遵医嘱等)突然停药,会在短时间内诱发新的心血管事件。

  法国一组病例研究发现,停用阿司匹林1个月后,有4.1%的人发生了不稳定心绞痛、心肌梗死或支架血栓;停用阿司匹林到心血管事件发生时间平均为10天。因此长期服用阿司匹林者停用阿司匹林应十分慎重。

  5.自我监护指标要牢记

  虽然阿司匹林肠溶片较普通片对胃黏膜的直接损伤作用小,但目前尚无肠溶片或缓释片较普通片明显降低消化道出血的证据。因此,无论饭前和饭后服用阿司匹林,都可发生严重不良反应。为了减轻阿司匹林对患者的损害,用药监护是关键。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的患者应牢记以下四点:

  用药期间出现任何上腹部不适时,如恶心、呕吐、腹痛、腹胀、厌食、反酸、嗳气、烧心、烧灼感等;或出现血肿、鼻衄、泌尿生殖器出血、牙龈出血等,应及时就诊;

  小剂量阿司匹林的消化道症状不明显,应提醒患者监测粪便颜色,当出现血便,或黑便时,及时就诊;

  阿司匹林服药后12个月内为消化道损伤的多发阶段,3个月时达高峰。患者应每1~3个月定期检查粪便潜血及血常规。一旦出现白细胞、血小板计数下降或血红蛋白降低应即停药。

  乙醇可加剧阿司匹林对胃黏膜的损害作用,应避免饮酒。

  6.心梗自救需要嚼碎服

  院前急救,是减少心肌梗塞致死率的关键因素之一。家有50岁以上的“老人”,或有冠心病患者,应常备阿司匹林,而且应放在床头,外出要随身携带。

  心肌梗塞的典型症状是胸骨正中或偏左部位出现疼痛,有濒死、压迫感,可伴有出汗、恶心等症状。当患者怀疑发生心梗时,应立即嚼碎服用阿司匹林300mg,并拨打120。

  特别提醒:阿司匹林大多为肠溶片,胃肠道吸收缓慢,所以一定要嚼碎后服用,以加快吸收!如果手头没有水也要先嚼碎吞下再请家人拿水过来。

相关推荐

阿司匹林肠溶片(拜阿司匹灵)
阿司匹林肠溶片(拜阿司匹灵)
阿司匹林对血小板聚集的抑制作用,因此阿司匹林肠溶片适应症如下:降低急性心肌梗死疑似患者的发病风险预防心肌梗死复发中风的二级预防降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及其继发脑卒中的风险降低稳定性和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的发病风险动脉外科手术或介入手术后,如经皮冠脉腔内成形术(PTCA),冠状动脉旁路术(CABG),颈动脉内膜剥离术,动静脉分流术预防大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降低心血管危险因素者(冠心病家族史、
阿司匹林肠溶片(奥吉娜)
阿司匹林肠溶片(奥吉娜)
用于普通感冒或流行性感冒引起的发热,也用于缓解轻至中度疼痛如头痛、关节痛、偏头痛、牙痛、肌肉痛、神经痛、痛经。
阿司匹林肠溶片(新汇)
阿司匹林肠溶片(新汇)
本品为非甾体抗炎药。临床可用于下列情况。1. 镇痛、解热:可缓解轻度或中度的疼痛,如头痛、牙痛、神经痛、肌肉痛及月经痛,也用于感冒和流感等退热。本品仅能缓解症状,不能治疗引起疼痛和发热的病因,故需同时应用其他药物对病因进行治疗。2. 抗炎、抗风湿:为治疗风湿热的常用药物,用药后可解热、使关节症状好转并使血沉下降,但不能去除风湿热的基本病理改变,也不能治疗和预防心脏损害及其他合并症。3.关节炎:除风
阿司匹林肠溶片(奥吉娜)
阿司匹林肠溶片(奥吉娜)
抑制下述情况时血小板粘附和聚集: 1.不稳定性心绞痛(冠状动脉血流障碍所致的心脏疼痛); 2.急性心肌梗塞; 3.预防心肌梗塞复发; 4.动脉血管的术后(动脉外科手术介入后如主动脉冠状动脉静脉搭桥术,PTCA); 5.预防大脑一过性的血流减少(TIA;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出现早期症状(如面部或手臂肌肉一过性瘫痪或一过性失明)后预防脑梗塞。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健客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