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用药的三大误区

  用药误区内服篇

  一、服用方式误区

  1.服药加糖:糖中含有一些矿物质,可与药物中的蛋白质起化学反应,在胃中产生浑浊沉淀,降低药物疗效。

  2.果汁、牛奶或茶水送药:果汁中含有的酸性物质可中和碱性药物,影响药效。牛奶中所含蛋白质、脂肪酸可在药物表面形成薄膜影响机体的吸收。茶叶中含有的鞣质能与蛋白质、生物碱或金属盐类药物发生相互作用影响药效。

  3.剥去胶囊服药:胶囊具有掩盖药物不良嗅味,提高药物稳定性,或定时定位释放药物等作用。剥去胶囊后服药粉不仅会影响药物的稳定性,而且药粉会加重消化道不良反应,因此不建议剥去胶囊直接服药粉。

  4.强行喂药或静睡时给药:在儿童的哭闹声中强行喂药易使药物呛入气管,轻则引起呼吸道炎症,重则造成窒息危及生命。另外家长趁儿童静睡时给药,药液突然刺激舌、喉等部位的神经,可反射引起喉部痉挛,也是不可取的。

  二、药品滥用误区

  1.抗菌药物滥用:如果宝宝出现感冒、发烧、腹泻等症状,不可盲目使用“消炎药”,应当在有明确感染指证时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治疗。急性上呼吸道疾病病毒感染占90%以上,小儿感染性腹泻则多为轮状病毒感染,使用抗菌药物既不能缩短疗程也不能减轻症状。有些家长急于见效,用药一两天见病情无改善便频频换药。殊不知抗菌药物滥用会导致耐药菌株的二重感染,甚至损害肝、肾等器官。

  2.退烧药滥用:小儿发热原因很多,常见有感冒、扁桃体炎、肺炎等。有些父母为了让孩子尽快退烧,几种退烧药一起用。殊不知,不同药名成份相似的药品重复使用会使剂量加倍进而导致体温骤降、虚脱等严重不良反应。常规3个月以下的小儿发热应慎用退烧药,在物理降温无效的情况下可选择外用栓剂减少不良反应。而当小儿发热未查明原因轻易服用退烧药,则会掩盖病因,不利于诊断治疗。

  3.中成药滥用:许多家长都认为中成药比西药副作用小,殊不知中草药滥用同样会影响儿童健康。儿童常用的中成药多为清热解毒类,这类药物中含有鞣质、生物碱、挥发油及苷类等成份,不利于肝肾功能尚未发育完全的儿童健康,如:六神丸中含蟾酥可引起恶心、呕吐;牛黄解毒片长期服用可致白细胞减少;珠珀猴枣散寒凉可致脾胃虚唐腹泻等。

  4.维生素滥用:维生素是身体生长发育和维持健康的要素之一,维生素类药物虽毒性很小,但长期盲目滥用导致的体内蓄积亦会造成儿童健康损害。如:维生素A过量可出现胃肠道反应、头痛等中毒症状;锌在血液中浓度超过15mg/L时,会损害巨噬细胞;大剂量钙剂会造成骨骼过早钙化,影响身高正常生长。

  5.激素药滥用:长期大剂量的使用糖皮质激素(如可的松、泼尼松、地塞米松等)能够抑制生长激素的分泌,影响小儿的生长发育。雄激素(如甲睾酮、丙酸睾酮)长期应用会使骨骼提早闭合,雌激素大量应用会导致女童早熟。除非患有原发性儿童性激素缺乏症,一般禁用此类药物。

相关推荐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健客资讯 >